皮影戲,是用獸皮雕鏤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燈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影戲,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中國皮影戲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灤州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皮影為首。
四川皮影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晚期。清代中期的四川學者、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公元1734年-1803年)的《影燈戲》詩云:“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生動地反映了乾隆晚期綿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的情景。四川皮影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有名人逸事、文學故事、戲曲唱術、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是民間手工藝和民間文藝的完美結合。
四川皮影有川北皮影與成都皮影兩大類別,在工藝制作上都是在經過硝制、刮薄、壓平、晾干處理后的黃牛皮上起稿,而后經雕刻、繪染、定膠、打蠟出光、用線串聯等步驟制作而成。但在造型上,由于地理環境及民俗和欣賞習慣的差異,兩者各具自己的藝術特色。
成都皮影戲是四川皮影戲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類型,主要是配合川劇的演唱。清朝中期,陜西人來川經商,陜西皮影也隨之傳入了四川。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熱愛川劇藝術和對皮影有研究興趣的畫家,配合當時成都有名的皮影雕刻家仲杰子和劉燈影,合作刻制了一套地道的四川皮影。他們借鑒了民間木版年畫中門神的夸張、變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間壁畫、廟畫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用色規律,也吸取了樸實、雅拙、裝飾性強烈的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云、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四川皮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都皮影全身共分14個關節,頭部可插進脖頸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余關節用細麻繩聯結。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3段:帽、頭、衣履。成都皮影的關節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勻稱,改用軟須軟發,操縱起來伸縮自如,婉轉隨意。
在雕刻和裝飾圖案上,成都皮影仿照川劇,同時也吸收和采用了“蜀錦”和“蜀繡”上面的花紋,采用透雕技術,線條優美,衣衫精致,色彩悅目。在臉譜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額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圓,臉部顯得比較豐滿,同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別。刻制皮影花錢費時,雕刻一個皮影約需3至4天,一個皮影班子至少有七八百件皮影,一個技術嫻熟的雕刻藝人需要七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方能完成。
皮影是傀儡劇,演出時操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般以3根竹竿分別安置在影人頸部和雙手上,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的動作來表現,所以手竿操縱最為關鍵。成都皮影尺碼較大,操縱竿有時不只限于3根,影戲的武打場面操縱很不容易,馬上步下、長槍短打都要有招有式,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演出效果。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月14日,有刪改)
賞讀
皮影,又稱燈影,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即木偶戲)之一。文章整體概述中國皮影狀況,之后重點闡釋四川皮影,且以成都皮影為主。本文簡潔明了地介紹成都皮影的結構、雕刻和裝飾圖案等,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而不失生動。
思考練習
1.指出下列句子的說明方法。
(1)皮影戲,是用獸皮雕鏤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燈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影戲,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 )
(2)中國皮影戲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灤州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皮影為首。( )
(3)四川皮影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有名人逸事、文學故事、戲曲唱術、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 )
(4)成都皮影的關節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勻稱,改用軟須軟發,操縱起來伸縮自如,婉轉隨意。( )
2.文章引用《影燈戲》詩,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
3.“一般以3根竹竿分別安置在影人頸部和雙手上,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的動作來表現,所以手竿操縱最為關鍵。”說說句子中詞“一般”不能刪去的原因。
4.概括一下四川皮影的特點。
【張明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