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尊卑觀
在古代中國,是“左”尊還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時代,有著不同的規定。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
1.表現在官職上:如戰國時秦國的爵制就分為二十等,其中第十等是左庶長,第十一等是右庶長,第十二等是左更,第十四等到是右更。這就可以看出當時是以“右”為尊。升職一般稱右移,降職則稱左遷。
2.表現在建筑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如《史記·陳涉世家》說:“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這里的“閭左”指的就是居住于里門左側的貧苦人民。
3.表現在文化上:殷代稱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時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但是,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所以左右尊卑都是依君主的意志而定。
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尊卑觀
就中外而言,東西文化存在差異,漢文化一般認為左陽右陰即男左女右,而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里,右具有積極主動的含義,左則是被動消極的:右意味著未來、善,左意味著過去、惡。由此看來,中國左(當事人的左邊)高,外國右尊。在與國際接軌的今天,我們在對外商務交往中應以國際禮儀(西方)為準。
三、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尊卑觀
1.理政朝見中:古時君主一般是坐北朝南端坐在龍椅上,故地理上以東為左,以右為西,臣子面向君主按尊卑次序一字排開,高位者在右,卑位者靠左,這樣就自然形成右貴左賤的場面了。如《柳毅傳》中“鳥起馬驚,疾逸道左”中的“道左”就是退避在道東,有表示謙讓之意。
2.作戰坐車中:情形有所不同,它是尊者居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信陵君禮賢下士,“從車騎,虛左、自迎趙夷門候生”。
3.民間活動中:一般說來,喜慶活動中左為貴,兇傷吊唁中右為尊。如貼門聯,從門內向外上聯在左側,下聯在右側,而從貼對聯者來說,上聯應貼在右方,下聯在左方才是對的,否則要鬧笑話了。
4.外事活動中:如乘坐轎車時其座次也有一番講究。一般認為,車上最尊貴的座位是后排與司機的座位成對角線的座位,即后排右座。其余座位的尊卑次序是: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右座。簡而言之,即右為上、左為下;后為上,前為下。如果賓主同車而行,宜請客人坐在主人右側,翻譯員坐在前排右座。
5.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醫院號脈,男左女右;看手相,男左女右;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這里的“男左女右”說穿了還是含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殘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