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方向
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發現大沙漠中有一個叫比賽爾的小村莊。它緊靠一片綠洲,從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時間,可是奇怪的是,這里卻沒有一個人走出過沙漠。肯·萊文問那里的人: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原來他們嘗試過多次,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來。肯·萊文當然不信,他雇了一個叫阿古特的當地人,讓他帶路,走了十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了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原來他們不認識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沒法準確地判斷方向,所以他們走的路線實際上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弧線。肯·萊文告訴阿古特,你白天休息,晚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來,阿古特就成了那里第一個走出沙漠的人。如今那里成了旅游勝地,那里矗立著一座阿古特的銅像,銅像的底座上刻著這樣一行文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解析
“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上,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為沙漠太浩瀚,浩瀚到我們根本無法走出去,而是我們沒有選定方向。人要改變命運,創造新的生活,除了需要一種勇于追求的精神,首先要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準確地選定人生的方向。
適用方向
新生活 走出去 選定人生方向
范仲淹生平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兩歲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就改嫁到長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有時困倦已極,他便用冷水沖洗一下頭臉。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就這樣,他勤奮地學習,《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之旨,便都領會并精通了,從而慷慨激昂地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不僅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而且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解析
志向,是人生的導航,是事業的基石,是前進路上的指南針。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只會在空中東搖西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關鍵是確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勤奮不已。無數事實表明:一個人確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
適用方向
志向 勤奮 堅持不懈
理想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內容
鳳凰網:您覺得那時候您那批詩人朋友,他們還有理想主義這個東西存在嗎?
西川(詩人):理想主義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你對文學本身的一種夢想,還是你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夢想,就比如說中國應該成為一種什么樣的國家這樣一種夢想,還是指我要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你比如說我愿意過一種波西米亞的生活,這也是一種理想主義,我不知道咱們指的是哪些方面?
鳳凰網:沒有一種具體指定,不管是從社會還是對個人生存狀態以及對政治的要求,還是包括自己對詩歌的一些情懷。
西川:我想呢,我們姑且用“理想主義”這個詞兒吧。我很少用這個詞兒。我覺得每一個時代,也不是說這個理想主義就有了或者就沒有了。比如說在打倒“四人幫”、“文化大革命”以前,我覺得那時候的青年人也有理想主義,上山下鄉,反帝反修,要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那也是理想主義。但是我們今天看來,會覺得這個理想主義是那么不切實際,甚至有點可笑。但是在當時看來,可一點都不可笑。80年代大家在政治訴求方面也有一種理想主義,就是要使這個國家變的更人性化、更法制化,要使人民獲得更多的自由,要我們的社會生活有更多的民主。這是一種理想主義。那么也有的一些藝術家,他們開始過一種波西米亞式的生活,要從一種大眾的道德狀態當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生活。
所以我不覺得理想主義會在某一個時刻死掉,理想主義可能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內容,在今天依然也有年輕的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多少還有波西米亞式。我覺得這個東西在今天依然有,只不過今天人們不再關注這些東西了……這個時代給予各個行當的明星人物那么多的關注,而對于完全忠實于自己內心感受,進行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出名的這樣的人,關注的很少。
但是,這樣的人依然還是有。而且還有一個就是我們這一代慢慢都變成中年人,年齡也都放在這兒了。這個時候,你說我還有沒有理想主義?我當然還有理想主義!但是我可能已經沒法像20多歲的時候那種生活。
解析
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被很多人視為是一個沒有理想主義的時代,表現出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社會失序、道德價值缺失、社會群體對未來感到迷惘等等現象。但近年來,各種“主義”似乎又盛行起來,從極左的到極右的,都能舉出一大堆有關“主義”的名詞來。因此,一些人驚呼,中國的理想主義又回來了。的確,從各種社會思潮涌現的角度來看,目前的中國已經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有人認同毛澤東主義中的一些價值,有人崇拜西方民主與自由,有人繼續追求單純的理想主義,有人已經有了更加確實和現實的理想,這一趨勢,在中產階級和草根階層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人們也可以相信,隨著這種現實理想主義的回歸,中國社會也會有長足的進步。
適用方向
生活理想 不同時代不同的理想 擁有理想
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后,他們的情緒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往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塊里程碑,人們便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解析
走一步,看一步,明確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到達了目的地。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并能把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
適用方向
明確目標 樂觀 心態 走一步,看一步
瓦爾登湖
如果說這個世界確曾有過“世外桃源”,那一定是19世紀的瓦爾登湖。那是150年前的一個春天的日子,梭羅帶著一柄斧子獨自到了瓦爾登湖邊的山林。經過一番揮汗如雨的緊張勞作,他如愿地住進了自己親手蓋起的木屋。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在這里耕種、散步、觀察、傾聽、夢想、沉思,并用獨具風格的文筆記錄下了他所經歷和體驗的一切。梭羅除了對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情有獨鐘之外,還對東方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甚至可以說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印度的古典哲學和中國的儒學。他是真正知識淵博的大學問家。讀到書中所引用的印度經典,印度文學的魅力讓人驚嘆,梭羅的優美文筆,讓人懷疑他該不是師從了印度的古典文學吧。書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以佐證他的思想。經他一引用,我們發現儒學竟是這樣深刻。此外,讀《瓦爾登湖》,還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植物學知識和廣博的人文、地理、歷史知識,欣賞到在優美的散文中闡發出來的人生哲理,體會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煉出來的振聾發聵的思想,這樣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向身為作家、哲學家和博物學家的梭羅看齊了。正如譯者徐遲所言,這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解析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涯。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讀懂《瓦爾登湖》,就如赫胥黎所說,我們的生活也就更充實,更有意義,更有趣味。《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
適用方向
感知自然 寂靜之美 文學涵養
安徒生的成長
安徒生是享譽世界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他出生于一個鞋匠家庭,童年喪父,生活貧苦,當過學徒,干過劇院雜務。然而他酷愛文學,他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觀察生活,寫出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童話。不過,安徒生事業、愛情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處女作剛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就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在愛情上,安徒生也頗受波折,他一生談過好幾次戀愛,但是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結果,他一直孑然一身。生活對他是冷酷的;然而,他卻沒有氣餒,為童話而奮斗,他從挫折中奮起,潛心寫作,從不停筆。他一生寫過160多篇童話,其中《皇帝的新衣》《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幾乎盡人皆知。
解析
如果沒有挫折的考驗,人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挫折,能幫助我們成長,它能讓我們珍惜成功的喜悅;能讓我們知道自己依然年輕,腳步依然矯健;能讓我們感受到翅膀的有力、海濤的澎湃;更能讓我們體會到風雨過后自是一片藍天。挫折能幫助我們成長,也能增強我們的意志力。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像安徒生一樣奮然前行。
適用方向
挫折的考驗 不屈的人格 成長
微時代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盤點最近熱詞,很多人都談到了一個字:微。許多官方機構都開了微博,并通過微博與民眾互動、交流;很多事業都通過微博去發展,如微電影、微慈善、微公益等。在公共事件中,微博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每個人以微小的力量,融入這個大變革、大變動的大時代之中。每個“微”的后面,都是一個公民,我們的公民社會、公民精神、公民美德,就是由這樣的作為個體的“微”所構成的。那些“微”背后,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和一股股鮮活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在微博和我們每個微小的個體的推動下,過去的一年,我們國家和社會有了很多細微的進步。雖然細微,卻在我們的心中播灑了陽光,讓我們看到了公民的力量,看到了輿論的力量,看到了政府對民意的重視。
解析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恰恰是一些微小力量推動、微小進步累積的結果,而微博正順應了這種時代進步的節奏和發展的特征。微博的蓬勃興起及發展,讓我們在每個公共事件上,都可以感覺到微博的存在,也感覺到了個體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力量。正如網友所說:再小的力量乘以13億就會變得很大很大。
適用方向
微力量 進步 科技發展
了解朋友,接近對手
曼德拉過去喜歡在自家的餐廳里召集會議。羅摩弗薩、南非現任總統姆貝基,都曾是他餐桌會議上的一員。他們中的有些人會情不自禁地沖著曼德拉大喊大叫“你應該更迅速些,你應該更激進些”,等等。而曼德拉只是在旁邊靜靜地聽,在會議最后發言。他有條不紊地總結每個人的觀點,然后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想法,巧妙把決定引到自己設想的方向上來,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曼德拉說:“這很明智。領導者不應過早地介入討論,而應該讓大家各抒己見,最后讓所有人感到自己的觀點發揮了作用。”
而無論對敵人還是黨派中的不同政見者,曼德拉同樣樂意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從1960年代起,曼德拉就開始學習殖民統治者的通用語言:南非荷蘭語。他人對他這種努力付之一笑,而曼德拉的目的卻在于了解殖民者的世界觀。他知道無論是斗爭還是談判,他的命運已經和那些人聯系在了一起。
解析
他是南非的民族斗士,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痛苦與磨難給予他極大的毅力,沉重的鎖鏈鎖住了他的手足,高高的獄墻擋住了他的視線——但是他的心并沒有被禁錮。漫長的27年牢獄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摧毀他不屈的精神;同樣,亦可以重塑一個人的品格。他,就是公民典范曼德拉,一個對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的斗士,一個引領人民尋找自由平等的智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卻又都會面臨著自己無法抗拒的命運。而曼德拉,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與命運不屈抗爭的真諦。
適用方向
民族斗士 忍辱負重 堅持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