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島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青島市垃圾產生量及垃圾成分:截止2009年底,青島全市垃圾產生量約為5200噸/日,其中市區約為3700噸/日。青島市生活垃圾主要成分為有機物,約占70%,另外可回收物約占24%,無機物約占6%。
青島市垃圾處理現狀:青島市轄七區五市,其中除黃島區和下轄各市設垃圾填埋場處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垃圾外,其他區域的生活垃圾全部進入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處理。該廠是青島市的主要垃圾處理設施,承擔全市約60%的垃圾處理量。
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現狀:此廠位于青島市城陽區河套鎮小澗西村北,占地約65.88公頃,于1998年開始規劃建設,目前包括衛生填埋場、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處理設施(見表1)。
其中,衛生填埋場(一期)于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原國家建設部首批認定的一級無害化填埋場,目前為青島市主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300噸/日, 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用于處理有機含量高的垃圾;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設計處理能力1500噸/日,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0MW(兆瓦),工況下年均發電約2億度,年上網電量1.57億度,相當于節約5.6萬噸標煤,目前正在試運行。
另外,配套設施有:配套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900噸/日,出水水質達到IB級排放標準,處理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產生的滲濾液;填埋沼氣發電廠,工況下年均上網發電約2000萬度,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二、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垃圾處理體系減量化、資源化水平不高。目前,進入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的生活垃圾中,90%以上通過衛生填埋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程度不高。在焚燒廠正式運行后,通過焚燒處理的垃圾僅為50%左右,減量化水平仍然不高。
二是處理設施管理隸屬關系復雜,缺少統一協調機構。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內的處理設施有政府統一管理、BOT企業管理等多種管理體制,已經打破了原來的政府統一管理模式,缺少一個綜合協調管理機構,以綜合調配整個廠區內的垃圾流向,監管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況和處理質量,并協調垃圾處理設施與周邊居民的關系等。
三是沒有環保宣傳教育設施,缺少市民的參與互動。垃圾處理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只有讓市民了解垃圾處理情況,才能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而最直觀的了解方式莫過于現場參觀與互動。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目前尚沒有這類設施的建立,使市民缺少參與互動的途徑。
三、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規劃建設方案
(一)主要思路
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是青島市市域范圍內主要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也是未來保障青島城市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為更好地發揮小澗西處理設施的垃圾消納處理作用,應在現有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上,借鑒國內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的建設和管理先進經驗,逐步構建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主要思路是:
1.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提高垃圾處理能力,建設能力充足、結構合理、高度集約、可持續發展的垃圾處理園區。
2.建立園區綜合管理機構,綜合調控生活垃圾流在各垃圾處理鏈中的循環流動,使垃圾處理方式由單向流動型向循環利用、可持續型轉變。
3.建設園區生態、教育與科研基地,加強與市民的溝通、互動,提升科技水平,促進園區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規劃目標
1.通過焚燒發電、生化處理、回收利用等手段,減少原生垃圾進入填埋場的數量,2015年達到原生垃圾零填埋。
2.通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沼氣發電等項目產生的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減少60萬噸碳排放。
3.形成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生物處理為輔的垃圾處理體系,作為主要處理手段,一并建設焚燒爐渣的利用設施,使整個垃圾處理體系的減量率達到93%以上。
4.通過園區生態設施的建設,提升園區環境質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5.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垃圾處理園區,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園區土地資源,最大量地處理垃圾,緩解對其他區域土地資源的占用壓力。
(三)規劃新建設施
按照園區建設理念和目標,在現有設施基礎上,通過建設新的設施,補充、完善園區現有垃圾處理體系,提高園區垃圾資源化處理以及最終處置的能力,并建設一些供市民參觀與互動交流的設施,加強園區與市民之間的溝通(見表2)。
(四)園區處理設施功能定位分析
園區內設施可分為處理設施、輔助設施、宣傳設施、科研設施、管理和服務設施等(見表3)。
其中,處理設施為園區的核心設施,主要承擔市區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工作,輔助設施則承擔園區內污染物處理、殘渣及沼氣回收利用工作。
宣傳設施為園區對外互動體驗設施,通過建設生活垃圾處理體驗通道、參加垃圾處理互動游戲等形式,使市民能從現場感受生活垃圾處理的情況,加強對生活垃圾處理的體驗。
科研設施以“產業帶動科研”為原則,與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和環保企業聯合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建立科研平臺,為不同的研究機構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提供場所,實現園區對科技的開放性。
管理和服務設施對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進行合理調配,對各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情況以及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情況進行處理。
(五)園區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分析
園區全部設施建成后,在不計算衛生填埋場庫容的情況下,園區垃圾處理能力將從1800噸/日提升至5000噸/日,其中直接減量處理能力將從1400噸/日增加至4000噸/日(見圖1)。
目前,青島市已很難找到新的合適區域進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因此,合理規劃、建設小澗西處理園區,改善園區的環境,增強園區的垃圾處理能力,對于保障青島市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實現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唐圣鈞,丁年,劉天亮,等. 以環境園為核心的城市垃圾處理設施規劃新方法[J].環境工程.2010,18(2):55-58.
[3]張英民,尚曉博,李開明,等.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現狀與管理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11,20(2):389-396.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