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記》是儒家音樂思想的代表作,是孔孟之道在文藝思想上的集中表現。《樂記》中樂化篇旨在用樂來提高“君子”的道德修養、對人民實行教化。本文從《樂記》的生成年代和作者背景分析出發,得出《樂記》的本質乃在于統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思想統治,實則階級斗爭的產物。
關鍵詞:樂記 樂化篇 樂論 工具
一、何為“樂化”
字典上化的解釋為性質或形態改變:“變~。分~。僵~。教(jiào )~。熔~。融~。潛移默~。~干弋為玉帛。”《樂記》中樂化篇之所以為此取名旨在用樂來提高“君子”的道德修養、對人民實行教化,但實質上我認為它是統治階級進行思想統治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樂記》歷史背景分析
要深入剖析《樂記》思想的反對實質,正確估量它在歷史上得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須確定《樂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必須把《樂記》放到產生它的那個歷史范圍之內。
《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宮》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由此我們可得知《樂記》是諸侯王劉德及其豢養反動儒生根據先秦諸家有關音樂的言論編纂而成的。
樂記在西漢武帝時代出現,漢高祖劉邦等是地主階級中的革新派,在他們執政時期執行的是法家路線。他們牢固地掌握著中央權力,在政治上厲行法治,進行改革,限制諸侯王的特權,抵抗匈奴奴隸主的入侵,鎮壓奴隸主復辟勢力,維護和加強中央集權,有生氣勃勃的進取精神。在文藝上則喜愛鄭衛之音,不用雅頌之聲,大力倡導新樂。故有《漢書·藝文志》中“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的記載。
但是,漢王朝是在農民起義后建立的,地主階級對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十分恐懼,所以他們站在剝削者的立場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為了防范農民起義,以延長封建制壽命,便由進步向保守、遵法向尊儒轉變。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地主階級關心的是如何加強對農民的統治,保住其既得利益,并擴大其政治、經濟特權。儒家的反對學說正好迎合了這種政治需要,于是他們把儒家學說搬了過來,加以改造、發揮,用來為他們的反動政治路線服務。他們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禮治”“王道”主張以“雅頌之樂”進行“教化”。
這一套政治主張與革新派形成尖銳地對立。他們向革新派發起進攻,力圖影響革新派,改變西漢王朝的法家路線,并企圖進而奪取中央權力,以便全面推行其保守倒退的儒家路線。
所以劉德等編纂《樂記》系統鼓吹儒家文藝思想的反動著作。劉德意識到農民反抗剝削和壓迫的斗爭是對地主階級利益的最大威脅,因為機遇要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出:勞動人民如不能節制物質欲望,就會犯上作亂。“樂盈而不反則放。”而要解決這一問題要使勞動人民節制物質欲望,不能用兵革,不能用五刑,而只能靠宣揚“平和之德”,鼓吹“三綱五常”的禮樂去進行“教化”,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是正焉,進退得齊焉。”從而造成反動儒家人物一心向往的所謂太平盛世。“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公元前130年,劉德帶著滿腦儒家思想,帶著他長期搜集、編纂的儒家著作,去長安見漢武帝,妄圖使漢武帝放棄法家路線,接受他的主張,改性儒家路線。漢武帝不僅沒有接受這一主張,而且還諷刺劉德。漢武帝“湯以七十里,文王靠百里,王其勉之。”所以,漢武帝初年,是以儒家的失敗告終。但這以后保守派在地主階級內的地位越來越得勢,漢元帝后,保守派取得中央權力,《樂記》被奉為經典。
三、《樂記》與《樂論》之比較
荀況的《樂論》是一片代表先秦時期法家文藝思想的、系統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從《樂論》中抄錄了700多字,在抄錄中對《樂論》的內容作了重大篡改。以下以《樂記》中樂化篇與《樂論》的對比為例:
《樂論》“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明確要求音樂體現法治原則,從各方面為法治服務,以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制復辟、鞏固封建制政權的需要。
而《樂記》中則改為“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音樂體現儒家的“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用這種倫理道德來束縛人民,這也是要求文藝不表現法,而表現德,不體現法治,而體現禮治。
《樂論》“故樂者,出所以怔誅也” “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要求音樂反映和歌頌新興地主階級鎮壓奴隸主復辟活動、實現統一的革命暴力,讓音樂為鞏固新興地主階級專政服務。而《樂記》中改為“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從根本上篡改了《樂論》中鮮明的法家思想,代之以露骨的儒家文藝思想。這完全適應了地主階級由變革前進向保守倒退、由遵法反儒轉變的需要,完全適應了地主階級保守派否定法家路線、推行儒家路線的需要。這種重大的篡改充分暴露了《樂記》文藝思想的反動實質,也充分暴露了劉德這個孔老二忠實信徒醉心推行儒家路線的反動嘴臉。
漢元帝以后,歷代反動統治階級都抬高《樂記》,貶低《樂論》,這一貶一抬,就是他們尊儒反法態度在文藝領域的反映。
參考文獻:
[1] 王祎.《禮記·樂記》研究論稿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陳國慶. 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章啟群.論《樂論》與《樂記》的根本區別——兼論占星學對于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沖擊與整合
[4].哲學研究,2010(2).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