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父母都渴望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并從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
但身處信息多元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和視聽感受更強的電玩、網游、卡通做起了朋友,很難靜下心來讀本書。對書本缺乏興趣,這跟父母在教養方式、個人習慣、書籍選擇上都大有關聯,想要孩子知書達理,就得先學會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沒文化,真可怕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當圍繞“孩子與閱讀”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時,論壇里的父母多半都在發帖抱怨孩子不愛讀書。哪怕是強制設定閱讀時間,塞給他們非常有趣的書籍,孩子不是犯困就是坐不住。但如果是換成動畫片或電玩,孩子馬上就會精神百倍起來。
“女兒3歲,我跟老公平時工作太忙,極少有時間參與她的學齡前教育。而當我突然發現她的愛好是動畫片或纏著奶奶帶她下樓去玩后,我買了一些猜謎和識字的書給她,結果她唯一的興趣就是撕著玩。”作為一位年輕的母親,吉林的魏明萌道出了自己無奈:“我只好又在睡前抽出時間,躺在她旁邊給她講里面的內容并要求她學習,但她聽不到一小段就會用找零食、上廁所或直接睡覺來表示抗議,我現在根本不知道該拿這個‘不學無術’的女兒怎么辦。”
“讀書使人進步”是人類社會最恒久的價值觀之一,而閱讀作為一種必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也飽受重視。就像忍不住跟帖的高中歷史老師竇厚霖說的一樣,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因為閱讀障礙被人笑話“沒文化,真可怕”。
“我兒子今年大三,除了課本幾乎沒有看書的習慣。由于是學的計算機專業,從大一住校起,我和妻子給他配置了筆記本電腦,結果他平時的消遣就成了打網絡游戲。并不是說一定要干涉兒子的興趣愛好,但網絡游戲能教人識字造句嗎?一次聊天,兒子把戎裝順溜地念成‘戒裝’讓我忍不住大發雷霆。一個人的修養多少取決于所獲得知識多少,都大三了,連最基礎的識字能力都沒有,我實在是太生氣了。”
通過討論,父母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讀書的孩子似乎正在形成一個群體,他們既排斥書本,也沒有更多的求知心態,甚至犯下一些常識性錯誤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孩子對此無所謂的態度,急壞了深知讀書很重要的父母。
原因依然在父母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確身處一個不利于孩子閱讀的大環境。這是一個信息無比開放的時代,讓孩子們的娛樂項目也更多,當有聲有色的電玩和動漫進入他們的視野,相對靜態的書本就很容易被拋諸腦后。
但閱讀事實上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潛移默化地從父母那里獲得。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愛讀書,父母不妨先反觀自身,畢竟等到孩子表現出對書籍的厭惡時,再“陪太子攻書”也并不見得就是稱職。
情況往往是這樣,孩子在1歲半到2歲時,正是智力需要開發的階段,由于工作忙、精力不夠等各種理由,父母“忘記了”教孩子識字念兒歌及給他們講故事,孩子無法獲得書籍的概念,也不易產生興趣。
還有的父母自身就沒有閱讀習慣,一份來自某大型城市的調查顯示,7.4%的父母平時沒有時間看書讀報,59.3%的父母沒有時間參加業余進修或自學,9.7%的家庭藏書為10本以下,而9.1%的家庭竟然沒有一本藏書,這些父母并不知道如何替孩子選書、制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
更有甚者強迫孩子看指定的書籍,或干脆認為所有課外書籍都是閑書,就連能開拓視野的文學名著、名人傳記和科普讀物都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觸,只管填鴨式地讓孩子學習課本上的東西、著眼于孩子的優異成績,孩子也會討厭書本喪失學習樂趣,最終將導致孩子陷入閱讀貧乏的困境。
有專家表示,閱讀貧乏的孩子,腦中儲存的經驗和知識也就相對貧乏,對所聽所讀的語言、詞匯,很難與已知的少量詞匯發生聯系,聽課與讀寫的理解力也相對較差。而一旦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與價值,就會連求知欲也一起停滯下來。
跟喜歡閱讀的同齡人相比,他們很可能注意力不如別人集中,難以表述清楚一個邏輯,缺乏基本的寫作能力,也缺乏獨立及多維度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無法理解老師在說什么,學習中也沒辦法分析并解決難題。
因為落后他人,還可能在童年記憶中遺留并不愉快的經歷,將來步入社會,除開有沒有脫俗的書香氣不談,也會因為知識欠缺而在工作中喪失一些重要機會。
看點書也不壞
著名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就曾如此描述過自己的閱讀環境:“父母非常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在家里,除了餐廳外,其他地方幾乎全是書。在一間特大的藏書室里,放滿了弗洛伊德、柏拉圖、培根、斯賓諾莎、康德和叔本華等名家的上萬冊著作。”
由此可見,父母的藏書將給孩子帶來畢生的影響,甚至在孩子建立成熟自我的重要時期,還可能決定他們將來的專業方向。
定居德國的胡春華今年42歲,拿她的話說,現任家庭主婦“要職”的她,最得意的就是讓不看書的兒子拿起了書本:“我是個愛書之人,可惜我的兒子長到12歲時,卻顯露出了他對體育節目的興趣。兒子只守著電視看球賽,幾乎不翻書,而我說的那些名人典故他大概也已經聽膩了,我只好去了解他貼在墻上海報中那些足球明星的事跡,找些正面而勵志的例子,然后盡量描繪得有聲有色。并且告訴他,他喜歡的某某球星其實是個書蟲、喜歡哪些大師的書,然后建議兒子也去看。當然,我自己也看,我隨時準備著和兒子深入探討情節,了解他的看法,這一切都是為了激發他的興趣。”
“就這樣過了兩年,兒子14歲了,我們還是一起討論一些書籍,但卻不需要我的推薦他就能從學校圖書館借到自己感興趣的書,而且他的作文分數也漸漸升高,還告訴我將來希望去報社做體育記者。有一天電視臺要直播一場重要球賽,他提醒我節目開始前10分鐘叫他,但他卻捧著一本書從房間里出來。我問他,天哪,在你心里看書已經比球賽更重要了嗎?他回答我,看點書也不壞。”
一切習慣的輕松建立都來源于興趣,都需要父母鍥而不舍地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即便是孩子在這個漸進過程中表現出興趣偏差。而當孩子從書本中建立價值觀,確立他將來希望做什么樣的人,走上哪一條路時,父母則需要給予理解及充分鼓勵。
不只閱讀黃金期
不否認孩子在所有玩樂中都能學到東西,但從閱讀中學習的知識卻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孩子學會思考,是每個父母的首要任務。
在親子閱讀教育上,有人提出“黃金閱讀期”的概念,即善用10~14歲這個階段(10歲以前主要識字,14歲以后主要備考)掌握一些閱讀方法,讀些好書,不僅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提高學習能力,甚至還能選擇適合的專業發展方向。然而閱讀無止境,不論在哪個階段,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關注孩子的閱讀領域,讓閱讀成為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
0~3歲是形成孩子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關鍵階段。父母應養成每天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恒,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漸漸地產生了。孩子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擴大孩子的詞匯量,并能激發想象,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聽讀中,孩子會漸漸領悟語句結構和詞意神韻,產生想讀書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備廣泛閱讀的基礎。
父母還可以為孩子挑選一些好書。從孩子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喜歡不同題材的圖書。要從孩子的認知特點出發,積極幫助孩子選擇優秀的圖書。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閱讀能力有所差異,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愛看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的動物或物品的圖畫書;3~6歲的兒童愛看童話、幻想故事以及有關動物、日常生活行為的圖畫書;7~10歲的孩子愛看有一定情節的神話、童話及令人驚奇、富于冒險性的兒童圖書;10~13歲的孩子愛看富于幻想、探險、神秘色彩的圖書;14~16歲的孩子愛看推理及人物傳記類圖書。
當孩子開始獨立看書時,不妨在孩子的臥室設立閱讀區,比如擺放書桌書柜,放上孩子需要閱讀的書籍,不僅讓孩子方便取閱感覺愜意,也會養成孩子整理書籍、保持整潔美觀的好習慣。
當孩子邁入初中后,可以允許他們打開父母的書柜進行探索。當然,一些父母認為不妥當的書籍要提前收好,在這個年齡段,文學名著、人物傳記、科普讀物都是首選。
不能硬性規定孩子寫讀書筆記,也要尊重他們和父母討論書的內容時發出的不成熟的評論,正是這些評論才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價值觀,并能針對性地進行有效引導。
如果孩子直到高中、甚至大學對書籍的興趣都是漫畫、網絡小說,也不能一味禁止,這些書籍有時并沒想象中糟糕,其中多半以友情和愛情為主題。而孩子正處于對兩者渴望和憧憬的階段,讓他們懂得任何讀物都可以并行閱讀而不是單一側重的道理就好。如有出格的舉動,告訴他們利弊,并相信他們的判斷能力。
好習慣提升閱讀興趣
通過良好的習慣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這些習慣包括:
1.愛惜圖書。保持圖書整潔,不撕書,不折頁,準備漂亮的小書簽給他們,并鼓勵孩子保
存看過的圖書。
2.學會分類。和孩子討論哪些是適合他們看的,哪些又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而哪些又是
必須掌握其中知識的。
3.父母參與閱讀。安排專門的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看書、討論。
4.定期買書或借書。經常領孩子到書店或圖書館,教會孩子買書和借書,養成定期買書或
借書的好習慣。
5.鼓勵孩子記筆記,但不強迫。隨便寫什么都可以,寫個簡單書名也好,可以培養孩子從
閱讀中獲取一些東西的習慣。
6.活學活用。讓孩子將圖畫和生活中的實物做比較,并實施一些書中的技能,這不僅能增
加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