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學習美學,并不是為知識而知識、為理論而理論,而是要借理論知識的幫助,來解決我們自己的文藝實踐和審美教育實踐方面的問題。本文以西方美學的發展歷史為基礎,展開對美學及藝術美學的知識領域的擴展。
關鍵詞:美學;流派;形象思維;現實主義
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都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美學作為一門學科,他的名稱卻出現得很晚。美學學科的名稱為Asthetik,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從此,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有關美學的許多的問題,自人類社會有了藝術活動以來,就一直是人們所關心和探討的對象。在西方,美學的研究從古希臘就已開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寫過一些重要的美學和詩學的專著。從此以后,美學的發展就一直沒有間斷過,盡管到近代美學才由哲學的附庸和文藝批評的附庸而一躍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國。
一、美的本質問題
美的本質問題,是美學中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解決其他美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弄清美的本質與特征,不僅關系到美學理論的發展、美的欣賞與創作,而且還關系到整個社會與人生的進一步美化。
關于美的本質的研究歷史來說,它主要涉及到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理性與感性的關系問題。把次要的看法拋開,主要的看法就有5種:(1)古典主義:美在物體形式;(2)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美在完善;(3)英國經驗主義: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國古典美學:美在理性內容表現于感性形式;(5)俄國現實主義:美是生活。這五種看法的出現大致順著時代的次序,在發展中當然也會有些交叉或互相影響。
二、形象思維:從認識角度和實踐角度來看
(一) 從認識角度來看形象思維
認識論首先涉及心理學常識,人憑感官接觸到外界事物,感覺神經興奮起來,把該事物的印象傳到頭腦里,就產生一種最基本的感性認識,叫做“觀念”、“意象”或“表象”。這種觀念或印象儲存在大腦里就稱為記憶,在適當時機可以復現,單純的過去意象的復現是被動式的。文藝創作所用的卻是一種“創造性的形象思維”,就有各種具體意象進行組織、安排和藝術加工,創造出一個新的整體,即藝術作品。
(二) 從西方美學史來看形象思維
在西方,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被奉為文藝基本信條的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實際上就是反映現實,但這個提法也可能產生誤解,以為摹仿即抄襲,因而忽視了文藝的虛構和創造作用。柏拉圖就有過這種理解。
(三) 馬克思肯定了形象思維
馬克思在他的經典性著作里多次肯定了形象思維,最明顯的例子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里關于神話的一段話。
(四) 從實踐角度來看形象思維
從實踐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一向把文藝創作看作一種勞動生產力。生產勞動,無論就現實世界這個客體還是就個人主體來看,都經歷了千萬年的發展過程。
過去美學家們在感官之中只重視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所謂“高級感官”和“審美感官”,對這兩種感官也只是注意到他們的認識功能而沒有認識到它們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系。
(五) 近代心理學的一些旁證
近代心理學的發展也給感性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系提供了一些旁證。第一個旁證就是法國心理學家夏柯、耶勒和庫維等人根據變態心理所發展出來的“念動的活動”說。第二個旁證就是關于筋肉感覺或運動感覺的一些研究。
(六) “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
從以上所述各點可以看出形象思維這個問題是很復雜的,決不能孤立地作為一種感性認識活動去看,認為它是既不涉及理性認識,也不涉及情感和意識的實踐活動。
三、典型人物性格
(一) 從古代到黑格爾的演變
美的本質問題在歷史上一直是與典型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在德國古典美學家和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家們的著作里,這一點更為明顯。
(二) 馬克思主義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論斷以及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典型的論述亦涉及了此問題。
四、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一)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運動
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具有下列3種顯著的特征:第一,浪漫主義最突出的而且最本質的特征是它的主觀性;其次,浪漫運動中有一個“回到中世紀”的口號,這說明浪漫主義在接受傳統方面特別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第三,浪漫運動中還有一個“回到自然”的口號,這個口號盧梭早已提出。
(二)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是藝術的唯一的康莊大道。這當然只是就這兩種創作方法的精神實質而言,并不是把18、19世紀的西方流行的兩個文學流派糅合在一起,讓它們在今天復活起來。我們不能這樣做,因為它們畢竟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的意識形態,與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實基礎。兩結合的原則是可以肯定而且必須肯定的,至于對這個原則的具體運用則只能通過長期實踐探索得來。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亞里士多德,《詩學》 ,陳中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