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必須研究藝術是美術界早已取得的共識,繪畫藝術范圍廣泛,包括音樂、舞蹈、建筑、影視、戲曲、繪畫……等。但是中國繪畫卻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
一、 中國繪畫中的線條美
中國畫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用毛筆、墨、和宣紙之外,中國畫另外一個特征就是用線,因而形成了中國繪畫中一個特殊的表現形式——線描。線條是中國繪畫的生命基礎,也是中國畫的筋骨和脈絡,是一種以線表型的造型方式。它是民族文化長期的歷史積累。例如:《舞蹈紋彩陶盆》中五人一組的舞蹈者,《人面魚紋彩陶盆》中的形象都是以變化和富有裝飾性的線形成的符號語言。
中國繪畫的線型結構,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比如抽像的線紋,其不存在于物,不存在于心,但卻能夠勻稱、流動、回環曲折地表達出,萬物的體積,形態與生命,更能憑借著它的節奏、速度、剛柔、明暗,寫出心情和靈境。線條的意義就是在于立體感、力量感、節奏感的抒情內涵,粗細、長短、頓挫、急緩的節奏韻律和審美觀念,都給繪畫的“形神合一”,“氣韻生動”,提供了典范。所以線是繪畫中最簡單,最便利的表現,也是最難以撐握最具神秘感的。中國繪畫在其不斷發展中完善了“線性藝術”,使其能夠始終保持以線為主的特點。
二、 中國繪畫中的空白
在中國繪畫中空白是形象組成的部分也是組成畫面的有機部分。空白是中國畫構圖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布局”即“置陳布勢”。“空白”是一種與作品形式、內容融而為一的意象形態,所以,“空白”是中國畫形式美中最為重要的表現方法之一。中國畫的空白“看似虛,實為實”,是一種以虛代實的畫法,失去它,這幅畫也就失去了原來特有的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到“凡經營下筆,比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境。”這里所說的“天”與“地”都是不著色的空白。
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黑的表示形,白的藏象,黑計劃之白,策略之白,它不依附于物的襯托,而是高度概括,通過主體示意,顯得意境豐富。“計白當黑”成了中國畫構圖的形式要素之一。
在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可看出整幅畫面中,只有一葉扁舟,一位老翁,整個江水留為“白”,實際上畫面的空白處正代表浩瀚的江水,給人以一種空曠的感覺及極大的想象空間。
三、 意境是中國繪畫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來中國繪畫都強調一點意境美,欣賞者通過意境來領會畫中之意,畫中之情,畫中之景。即畫家通過描繪某種景物將其所感、所思、所悟轉化為可以讓欣賞者感知的物象,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并通過這種意境表現,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使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意境”是“情”和“景”的結晶,意境的創造表現為“實境”與“虛境”的統一。清四僧之一的八大于一整幅宣紙上用濃墨畫一小魚,魚游水中的意境躍然紙上。齊白石的蝦亦是如此。意境的“超以象外”的特征是暗藏在創作者和觀賞者的頭腦中的靈性之筆。無論齊白石的蝦還是八大的魚,其本身是沒有意境的,所指的意境是蝦和魚所能表現出來的自由活潑,生機盎然的藝術氛圍,藝術情趣,以及所可能觸發的豐富的藝術聯想。
四、中國畫的寫意
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寫意”的內涵在中國古典繪畫中是比較寬泛而多義的。用筆不講究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是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手法。“寫”主要以書法用筆入畫,它在描繪對象時在起筆、行筆、轉折、收筆、頓奈、提按的控制中要體現書法用筆的韻味和審美規范。“意”指畫家的意志、情意、情思、意蘊、意境。
中國畫的“寫意”美,在藝術形式上表現為朦朧性,隨機性的美學特征。中國水墨的突出特征是用朦朧,虛幻,含蓄的筆法來表達自然富有的雄偉氣勢。如: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充分表達出中國繪畫的意在筆先,具有非理性,隨機性,偶然性,又充分寫出作者的胸中之意,抒發作者的情感,情思及意境。
中國畫還強調悟性,靈性,非邏輯性的寫意特征。寫意畫是畫家對自然事物風俗人情的高度感受后的一種不自覺的表現。
五、 禪與中國畫
“空寂之美”首先追求“空”“無”。“空”是一種似“空”實“有”,其次,還追求“靜”。“靜”就是把各種雜念歸于平息。禪宗美學的“空虛之美”對中國繪畫的創作和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
禪學講究“虛空”中國藝術美學里也講“虛空”“空”“無”的境界是禪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也是中國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無論創作或審美,中國畫都把“空”“無”放在首位。“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這種境界非現實生活中所有乃藝術家游心所在。如:王維、石恪、梁楷、金農、黃慎、羅聘等人,他們的作品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增添了更加燦爛的光輝。其意境深邃,空靈脫俗,充分體現出禪學對他們的影響。他們的藝術成就深刻透射出禪的力量,是禪使他們獲得了超人的智慧,是禪的內涵使他們取得了如此深邃的藝術魅力。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打破了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這種出色的技巧和手段使中國繪畫獨具魅力也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