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一種內在關系,同時也受到了特定文化、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建筑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與文化,形式反映了內容,內容為形式的主導,建筑和文化就是這么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每一種建筑也是共性與個性的體現,中國有365個民族,緯度的跨度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地貌、民族文化的差異等,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地域文化特征。
關鍵詞:山西窯洞;海南黎族船形屋;中國傳統文化
山西窯洞和海南黎族船形屋都是中國傳統的建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環境等因素形成了這些特色建筑,而最直接的因素還是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和建筑自身的實用性。建筑不僅是人們的生活場所,而且也具備了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反映了特定的審美標準,所以它們更是人們的精神場所,建筑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和見證歷史的條件和依據。
一、窯洞和船屋形成的比較
窯洞是以磚或土、石頭為建筑材料圈起來的房子,最早的窯洞是出現在山上的,人們習慣在山上挖個洞就居住,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將窯洞建在了低緩的地方。窯洞建筑的過程繁復,先在地上挖好地基,地基由堅硬的石頭堆砌而成,露出地面的部分用紅磚拌水泥堆砌,在合攏的時候,先用拱形的木頭支架固定于已經砌好的墻的兩邊,之后用磚按照拱形進行堆砌,通常人們在合攏的時候,會放鞭炮以示吉祥?,F在窯洞基本出現在交通不便利的農村,城市即使有,人們也會將窯洞的門面做成平房的形式,內部卻是窯洞的結構造型。
船屋主要是由茅草和木頭搭建而成,它們是最古老也是最環保的建筑,茅草都是一些當地的植物原料,如藤、竹子等。它們主要用來蓋頂,蓋頂的時候先用又長又堅固的木頭搭成三角形的形狀,這符合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然后將茅草搭之。房子的外壁通常也由竹子拼接或由竹片編制而成,門的制作過程也是如此。
材料的來源與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山西的窯洞為求堅固,可以用石頭、磚等,在山西、陜西等地這種建筑材料很常見,而南方很少見到這種建筑材料,氣候的對建筑的影響也很大,這一點可以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中可以找到依據。在南方山水畫派中,石頭的特征多以碎小為主,樹木植被卻高大繁密,而在北方山水畫派中,大山大石,石頭堅固無比。山西與海南的氣候差別很大,山西四季分明,海南四季如夏,窯洞冬暖夏涼的特征正好符合了人們的需求,而海南的氣溫很高雨量大,所以用茅草蓋頂不僅可以隔熱而且可以遮風避雨,三角形的屋頂正好能讓雨水順流而下,不會積水,所以每種建筑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還是自然環境。
二、窯洞和船屋特征類型的比較
山西的窯洞主要有三種,靠山式、下沉式和獨立式。這些類型的形成與社會經濟、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可绞降母G洞主要分布在呂梁的山區一帶,呂梁是革命根據地,之前這種窯洞主要是為了避難所用,后來逐漸被人們的日常居住所取代,現在主要是老年人居住。下沉式主要在山西的三原縣一帶。獨立式的分布比較普遍,通常在山少地平的地方。
海南的船屋主要有高腳、低腳船屋和谷倉,他們的建筑材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腳的高低和功能,高、低腳的形成與地理環境、雨量的大小、動物等有關,谷倉是用來存放糧食的??梢姡徽撃欠N類型的建筑都是以人們最原始的生存需要為主。
三、窯洞和船屋陳設文化的比較
(一)注重風水觀念和因地制宜的特征
窯洞和船屋的布局都體現了傳統的風水觀念。窯洞依山而建,門面前多是茂密的樹木;船屋多依樹木而建,屋前多是河流。不管是山還是樹,都是為了能聚氣。聚氣的理論來自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窯洞至少是由兩個組成,所以這種多孔窯洞的室內布局特征是縱向的,第一孔多是臥室,第二孔是廚房、客廳,第三孔是用來存放糧食的,用作臥室的窯洞基本不會有門,門多安于第二、三孔。
船屋的陳設格局就比較復雜,這與當地人們的傳統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比如高腳船屋,上層是供日常起居用的,下層是用來給牲畜住的,住與吃的地方被很簡單地分開,不像窯洞的功能設置比較明確,而且牲畜也不會與人居住的地方離得很近,都有分開的豬圈、牛棚等。人們都有神鬼的觀念,住窯洞的居民也供神像等,位置在進門的左或右側,而船屋的神像一般都設在進門的正面,海南的神像位置都是一樣的。擺設也體現了主人的審美標準,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窯洞里面有字畫等,反映了山西人對傳統繪畫的熱愛和較高的知識水平。
(二)民俗文化
窯洞的民俗文化主要體現在門窗、匾額楹聯上面,船屋的民俗文化主要體現在婚俗觀念上。窯洞的門窗上在過春節、嫁娶的時候都會貼上一些很意象性的剪紙圖案,剪紙雖然不屬于建筑的內容,但它是居民裝飾的亮點,是一種軟裝飾文化,它反映了山西人民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審美理想。在門的最上面會掛有一塊牌匾,上面題有“書香世家”、“照耀門楣”等,而黎族的走婚觀念是歷史悠久的,一直流傳至今,“隆閨”反映了走婚這一觀念,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總之,建筑是在特定的社會、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并隨著人們對自然、社會改造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創新。它們的外在特征也在不斷地變化,但這種變化終歸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向世界展示中國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