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內消費能力的提高,人們對于服裝的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得海歸服裝設計師選擇回國創業,但歸國發展過程中從想歸來,困難重重,到不得不走出去的現狀。
關鍵詞:創業;回國;現狀
早在2006年,一個美國商業記者Sara Bongiorni寫了一本書,名為《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Made in China)。書中講述了作者抵制“中國制造的生活狀態”。在書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沒有中國商品你也照樣可以生活下去,但你的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家庭開支也會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再也沒有勇氣嘗試過這樣的日子了!”面對中國龐大而成本低廉的加工市場,許多歐美時尚品牌如:Burberry、Salvatore Ferragamo等紛紛在中國設廠。有統計表明,全球一年大約生產500億套服裝,每三件衣服中就有一件來自中國。甚至某著名時尚博客也撰文寫到“中國制造不是假貨”,勸西方消費者正確看待中國制造。
一、設計師回國創業的背景
根據時裝品牌Priestess NYC進入中國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36萬個百萬富翁,他們每年在奢侈品市場上花費65億美元。”中國在經濟寒潮之下已成為了全球奢侈品市場中最有力的支點。各大奢侈品集團及各品牌的零售商,開始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放力度,美國貝恩咨詢公司(Bain and Company)公布一項研究指出,在今年全球新開的300家奢侈品店中,有15﹪是開在中國,25﹪開在亞洲其他國家,傳統的西方市場僅占15﹪。這一片大好的形勢想必也是設計師們歸國發展的重要考量。
這種情況下,以上海為首的靠近江浙一帶的大城市成為了服裝設計師回國創業的首選,傳說中低廉的成本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深具誘惑力的。設計師梅園說,“國內相對低廉的材料成本,租金和勞動力價格,這些對于沒有雄厚資本積累和投資的獨立設計師來說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在歐洲,我們有可能無法支付昂貴的手工和材料而放棄很多設計構思。”上海在天山路等地設立了時尚產業園,鼓勵設計師創業。在江浙一帶,也開始陸續建設新的設計師創業基地,并且有些國內舉辦的服裝設計大賽的獎勵處理高額的獎金外,還免費提供創業工作室。這無疑成為了吸引眾多設計師回國創業的因素之一。
二、國內發展的阻礙
然而,繁榮的國內市場并沒能成為設計師回國創業的樂土。回國創業的設計師很快就發現,本土時尚產業對他們報以的愛并非發自肺腑。面對中國龐大的服裝制造業,設計師難找工廠,居然成為了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目前國內的服裝制造業早已習慣了世界工廠的身份,并將發展重點及盈利模式調整為低成本的批量生產。這使得設計師幾乎每周都要去江浙一帶尋找加工廠。許多設計師抱怨道,“設計師訂單往往是30-50件,但很多工廠只接100件以上的訂單”。設計師為了找到合適的工廠,犧牲了大量的設計時間 。
事實上,本土時尚產業鏈的缺失,為設計師們帶來的困難并不僅僅局限于服裝加工。這種情況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為設計師的創業之路設下了重重障礙。設計師周翔宇就在創業過程中為尋找一個合適的商業伙伴而苦惱,“沒有一個機構或者組織可以幫助設計師指導和運作商業運營。當你不得不親力親為的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造成很多在創業上的困擾或者分身乏術。”設計師楊冠華在進軍商場的道路上則遭遇到了公司資質的問題,“沒有500萬注冊資金就不能注冊有增值稅發票的公司,沒有增值稅發票就不能進商場”。這種種令人無奈的現狀,是設計師在回國創業初始無法想象到的,在國內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困難,使得開始的滿腔熱血變得越來越灰心喪氣。
三、設計師迫不得已的選擇
通過追尋這些海歸設計師的發展足跡,我們不難發現,“走回來,走出去”,這一矛盾的命題成為了他們集體的訴求。雖然在抉擇的初始,飽含了他們為中國制造業正名的決心,但最后的選擇,仔細分析,這也是在當前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在缺乏市場認同的前提下,雖然海外歸來的設計師們獲得了國內媒體的大肆追捧,但這恰好暴露了國內時尚媒體無法拉動消費市場的尷尬現狀——“媒體的報道,所帶來的商業收益幾乎為零”。鑒于國內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變,海歸設計師們只好轉過頭來繼續開辟那片讓他們又愛又恨的國際市場。
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華裔設計師已經成為了一批新生的設計力量,已有當年日本設計師搶灘歐洲時尚界之勢。華裔婚紗設計師Vera Wang,一個瘦小的女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征服了眾多時尚界挑剔的眼光,她的作品受到各大明星和政界人的歡迎,她的婚紗也成為少女夢中期待的嫁衣。還有近兩年興起的Derek Lam、Phillip Lim·Alexander Wang以至于到白宮新寵Jason Wu,在這些華裔設計師成名的背景下,所有的線索都毫無例外的指向了紐約。就連本土的《紐約時報》也認為“美國是民族大熔爐,華裔服裝設計師要想在時裝界成名,紐約是不二之選。”
反觀國內,無論是媒體、市場還是流于形式的時裝周,都很難在國際領域形成自己的聲音,無法為這些設計師們走出國門形成真正有效的幫助。在走回來的時候,他們看似選擇了一條可以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但當他們不得不再次走出去的時候,才真正的感覺到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對于服裝行業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單位:江西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貝恩咨詢201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