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創作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出現了形式多樣的美術作品,其中也包括鄉土油畫。鄉土油畫因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與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藝術發展。本文分析了鄉土油畫的主要幾種藝術創作風格,并對其發展前景作分析和展望。
關鍵詞:鄉土油畫;創作風格;發展
鄉土油畫作為一種創作形式,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它在我國美術創作發展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對推動我國當代藝術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鄉土油畫及其存在的意義
鄉土油畫是通過對鄉村的人物,景物或者人與景結合的描繪,刻畫出藝術家在某段時期對某一領域的精神寄托與內心感受的一種美術創作形式。鄉土油畫在深刻體現藝術家精神追求的同時,在美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對歷史的描繪具有一定的記載作用。
鄉土油畫在很長一段時期能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有多方面因素。第一,國家政策有利于鄉土油畫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施自由開放的文化藝政策,奠定了藝術家們的創作思想基礎。第二,我國十幾億人口中,農村人口的比例很大,他們的心靈深處有著深厚的“鄉土情”,鄉土油畫自然也就備受關注。再者,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畫家,其作品往往都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最后,藝術家的創作風格還與其教育文化背景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二、我國鄉土油畫的創作藝術風格
鄉土油畫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包括古典主義風格、象征主義風格,或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主義風格,還可以是印象主義風格,浪漫主義風格。
(一)我國鄉土油畫中的古典主義風格
古典技法傳入中國后,與我國的本土文化很自然的結合在一起,有效推動了我國鄉土油畫的進一步發展。這一風格的代表創作家王沂東,他把西方古典主義的畫法同中國的鄉土人情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其代表作有:王《沂蒙山村》、《早來的春天》、《青春》等,這些畫面充滿了唯美主義色彩。以這類風格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畫家,大都通過表現滄桑的鄉土生活來起慰籍內心世界。無疑,古典主義畫風在我國鄉土油畫風格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二)我國鄉土油畫中的現實主義風格
現實主義風格深刻影響著我國的鄉土油畫,對鄉土油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國鄉土油畫的發展源于現實主義基礎,由于我國的社會歷史及文化背景,現實主義風格在中國油畫史中占據較重要的地位,代表畫家有羅中立、艾軒、何多岑等。聞名中外的巨幅作品《父親》正是羅中立1980年創作的。我國鄉土油畫也是以《父親》為標志,正式在藝術界立足,隨后產生了不少鄉土畫家和一系列鄉土作品。
(三)我國鄉土油畫中的表現主義風格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源自于他們對現實的感受,再將這種感受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在其他藝術風格中,常常也包含著表現主義風格,在這種風格影響下,坐著強烈的情歌通過再現的方式表現出來。著名畫家段正渠就是這種風格的主要代表。在其代表作《東方紅》和《黃河船夫》中,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了那種身臨其境的境遇,這也就是表現主義風格的獨到之處。
(四)我國鄉土油畫中的象征主義風格
鄉士油畫中國的象征主義風格有其獨有的特點。最具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家就是宮立龍,他可以被稱為我國鄉土油畫象征主義風格的典范。從他的代表作《收包谷秸子》、《村長》等當中,我們都感受到那個時期農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況,感受出他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無限敬意。
(五)我國鄉土油畫中的其他藝術風格
鄉土油畫有多種多樣的創作藝術風格和個性。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思維方式及表現風格受周邊環境、自身教育背景以及所在地域風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鄉土油畫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其創作風格上必然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可以融合多種風格于一體。
三、我國鄉土油畫的發展狀態和發展前景
我國鄉土油畫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但90年代之后,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鄉土油畫的關注度漸漸降低。然而,還是有一些藝術家,如鄭藝、王兆中、孫為民等,他們始終鐘情于鄉土題材,并不懈探索著。近年來,在美術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鄉土油畫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少鄉土藝術家也逐漸轉變了其創作風格,主要呈現出形式化、荒誕、詼諧的特點。當前,雖然鄉土油畫受到了來自多方面因素的沖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文化也和城市文化一樣在發展和進步,占我國人口比重最大的農民人口仍然高度關注著如今的新農村建設,還有一些藝術家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農村題材的探索。無疑,目前對于鄉土油畫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對藝術家來講,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藝術創作源自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正確把握自己的創作心態,找準和準確定位自己的藝術風格,對于藝術家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中國鄉土油畫的發展問題,值得當前學術界共同關注。
【作者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裝飾系】
【參考文獻】
[1] 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2]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