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援助在我國開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但是法律援助在我國遇到了各種阻力,本文主要就是探討法律援助在我國的開展情況,針對社會對其施加的影響,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
筆者主要是探討,在社會的影響下法律援助的可執行性,以及法律援助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影響下,所產生的一些變化以及發展。
一、法律援助之
社會的需求與制度的不完善之間的矛盾
自古以來,人民群眾就是窮則思變,窮,并不單單指普通的大眾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而是人民群眾在各項基本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容易造成社會各個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激化。
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舉世矚目的,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進一步被拉大,這就會影響到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和諧。這種不穩定的因素,必然會使社會矛盾產生局部激化。因此,政府機關除了要著眼于創造更多的公平的機會,創造物質財富的更為廣闊的平臺,而另一方面就是從公民的基本權利著手,其中包括法律服務資源這種無形資源的分配上的公允與否,這對于防止社會各階層矛盾進一步激化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社會資源的稀缺性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其實在本質上是一對不可能被調和的矛盾,各項有形的社會資源以及無形的社會資源,都不可能完全均勻地分配給每一個社會階層的每一個公民,而原先擁有富足的某一種社會資源的所有者,可以通過某種等價原則,實現社會資源的置換。因此,對于原先就沒有任何一種富足社會資源的弱勢群體來說,社會的公平調節就顯得最為重要了。
因此,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資源支配懸殊的情況下,單靠資源的自由分配已經沒有辦法完全實現資源的支配均衡。所以,法律援助作為一項面向資源匱乏的弱勢群體之社會公平方案,對于有效地促進這種社會資源的均勻流動,就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影響。
不過,當前中國的法律援助卻也面對著多方面的難題。有很多群眾也反映,法律援助并沒有真正全面地解決了自身的法律困境。筆者認為,當前主要是兩個方面制約了我國的法律援助發展。
第一方面,當前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因為我國的立法層次還是比較低的,很多法律具體內容較為粗放,而且訴訟制度的安排還不夠合理,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立法真空。這樣就導致了在制度上,法律援助還是有一定的困境的。
第二方面,當前我國的法律援助的實際操作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當前法律援助機構當中,大部分都是以兼職律師為主,很少有專職跟進法律援助的律師,這就影響到法律援助資源的實際有效性。而且大部分兼職法律援助機構的律師,都是屬于新入行的律師,對于民事案件不夠熟悉。基層的法律工作人員的素質不一,而且法律援助的補貼不一,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辦案律師倒貼資金的情況,進而挫傷了律師群體對于法律援助的參與熱情。
二、防止社會矛盾激化,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
筆者認為,我們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使其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去考慮。
其一,是對法律援助觀念的增強。正因為當前社會關于法律援助方面不夠重視,造成各級行政機關也缺乏有關的責任意識。甚至對于法律援助的責任歸屬問題尚不明確,有的認為應該依靠義務律師群體,有的地方則把這項工作歸于相關的民政部門。筆者認為該責任應該由行政機關為主導,也就是行政機關真正把法律援助的責任意識落實到位,與相關部門合作共建。而當前民眾也應該認識到法律援助對于自身合法權利捍衛的重要性,并且法律工作者應該以扶助弱勢群體為責任。
其二,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要真正有底氣地推行,就需要系統地構筑相關的機構體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避免法律援助制度因為相關的法律問題沒有解決,而出現效用懸空的現象。并且要明確對相關的法律援助的范圍、受理的對象、資金的募集方式以及相關的法律援助組織的法律定位問題等。法律援助機構應該把服務機構與管理機構分開,法律援助機構應該是獨立的一個司法組織,并不隸屬于任何的政府司法機關,這樣才能夠保障法律援助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一旦出現了俗稱為“民告官”的情況,不會以自身的隸屬地位而影響這個機構在執行事務上的客觀性。
其三,建立法律援助相關的經費保障機制。這是整個法律援助制度能否有效實施和得以繼續的一個最重要的保證。當前法律援助方面的經費不足,很多地方的法律援助事業之所以難以擴大規模,關鍵就是因為對法律援助律師相關的補貼不足,而且司法部門的相關經費也比較少,而社會上弱勢群體對于法律援助的需求增加,所以這樣的矛盾下就導致了辦案質量比較低。因此,我們國家應該吸取其它國家的經驗,對于比較困難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強財政的專項撥款,支援當地的法律援助事業。
【作者單位:輝南縣法律援助中心】
【參考文獻】
[1]周宇宏,加強城市社區法律援助的必要性和路徑選擇[期刊論文],甘肅社會科學,2010.6
[2]邱中慧,完善法律援助體制之思考[期刊論文],貴州社會科學,2008.6
[3]李學寬,胡玉霞,現代法律援助制度中的國家責任[期刊論文],現代法學,20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