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八九歲一位小阿姐,頭發黑來么眼睛亮哎,暗地里相思一個搖船郎……”1986年,宋衛香隨南通市民間藝術團晉京演出,年僅18歲的她以海門山歌《小阿姐看中搖船郎》唱響了中南海,這位從江海平原出來的“小阿姐”,以她淳樸清麗的外貌與婉轉甜潤的嗓音,給首都送去了江海鄉村一縷韻味獨到的清香。一曲唱罷,臺下掌聲不絕于耳,中南海內余音繞梁,久久未散,反響十分強烈。與宋衛香同臺演出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十分贊賞她,稱贊她前途無量。
如今,宋衛香已年逾不惑,是國家一級演員,海門山歌劇團主管業務的副團長。隨著2008年海門山歌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衛香成為市級和省級的非遺傳承人,人們譽之為“海門山歌皇后”。這次,我們見到宋衛香是在海門市的東洲中學,她所在海門山歌劇團正在為學生們表演山歌音樂劇——《放飛夢想》,當天由海門市文廣新局、教育局主辦的“山歌進校園”活動,巡回到了這里,劇場安排在學校的食堂里。我們走進劇場時,只見臺下近千名學生熱情的眼神齊聚舞臺,很多孩子正在捧腹大笑。臺上的宋衛香正扮演著一名熱愛航天事業的中學生,她忽而蹦蹦跳跳,時而又深情吟唱,一絲不茍、栩栩如生地勾勒著角色的性格。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她的一身戲服已經被汗水浸透了。
漫漫山歌路
從事海門山歌的這三十年,宋衛香一直沿著山歌藝術的階梯一步一步向上。她曾經獲得過江蘇省吳歌大賽特別獎。2001年,山歌劇《獻給媽媽的歌》(原名《花季風雨》)晉京演出,這是她第三次晉京演出。作為劇中第一主角,她承擔了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務,她的表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國戲曲界權威的好評。2002年,在文化部“城隍閣杯”戲曲邀請賽中,她主演的經典海門山歌劇《淘米記》中小珍一角獲得銀獎;同年,在江蘇省文化廳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節民歌民舞民樂大賽中,她演唱的《聲聲山歌頌家鄉》獲銀獎,《小阿姐看中搖船郎》獲銅獎。2003年,她創作并演唱的以海門山歌為基調的海門民歌《江風海韻東洲美》獲江蘇省群眾文化最高獎——五星工程銀獎,《聲聲山歌頌家鄉》還獲評南通市政府文學藝術獎一等獎。另外,其主演的傳統山歌劇《采桃》,榮獲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優秀推薦劇目。2004年,她主演的《采桃》獲中國第三屆國際小戲節入圍獎。2005年,由宋衛香作曲并演唱的《海門山歌疊成山》獲第六屆“文化之春·中國民族歌曲演創大獎賽”精品銀獎。2007年,她演唱的海門傳統山歌劇《采桃》選段獲得江蘇省第三屆戲曲“紅梅獎”銀獎。2008年,在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上,她主唱的《江波海浪歌對歌》獲豐收獎;同年,她出版了個人山歌演唱專輯《小阿姐看中搖船郎》。2009年,由她獨唱的海門山歌《小夫妻一配做人家》獲第四屆江蘇戲曲“紅梅獎”銅獎,《采桃》選段獲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臺藝術邀請賽優秀表演獎。2010年,《小夫妻一配做人家》獲江蘇省吳歌大賽一等獎。
在舞臺實踐的同時,她還重視對海門山歌的理論研究。通過平時的演出實踐和深入的調查研究,她撰寫了《海門山歌的藝術特色》、《海門山歌及其劇種的發展》、《海門山歌的包裝》等文章,見諸地方黨報。《淺談地方劇種的市場模式》、《山歌是條不老的河》、《山歌如水妹是波》則發表在省級專業刊物《劇影月刊》、《藝術百家》上。
如癡如醉山歌情
“每當展開歌喉,就像是徜徉在歷史長河中的一葉扁舟,那些音符與旋律是吳儂軟語的綿長,是江風海韻的流淌,是土腥味兒的鄉音一曲,是我父輩靈魂的張揚,是這一方水土生命的呼吸,我是在歌唱中與歷史對話,與先民對話……”宋衛香如是說。
如果說宋衛香對海門山歌的喜愛是深入骨髓的,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她對海門山歌的感情是從小就積淀下來的。出身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宋衛香,她的外婆潘云芳是當地有名的山歌手,精通各種曲調的海門山歌。母親沈玉英,平日里亦喜哼唱山歌,還經常在當地的文藝活動上登臺亮相。即便是現在,年邁的母親唱出一嗓子來仍舊悅耳動聽。說來也奇怪,宋家5姐妹中,只有最小的宋衛香深受熏陶,自幼對海門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四、五歲時她就能唱不少山歌。兒時的她時常仿效母親在臺上的一招一式,一個人在房間里一板一眼地揮舞著毛巾,自唱自演。如此這般,從小學到初中,宋衛香一直都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干,每次的文藝活動,她都是演出的主力,一個人表演幾個節目更是常有的事情。
初中畢業時,宋衛香被海門山歌劇團一眼看中。1984年,宋衛香進入了海門山歌劇團,這一呆就是30年。30年的堅守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前些年,海門山歌經歷了它的低潮期,其演出市場不斷萎縮,很多山歌藝人選擇了放棄,宋衛香卻一直堅持下來。即使是在最低谷的時期,宋衛香也沒有丟失對山歌的那份執著。每次演出,她都堅持唱一段山歌。她說,既然從事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它,總是想著怎樣讓別人喜歡它,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它。她把對海門山歌的研究、推廣和傳承,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幸運的是,在經歷了長達幾年的低潮之后,近幾年海門山歌得到了各方的重視和扶持,正日漸升溫。而今,宋衛香的名字已經與海門山歌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一件事情不斷堅持,才能做到極致。”這是她幾十年來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她經常以此來勉勵身邊的人。
三十寒暑孜孜以求
舞臺之外的宋衛香,給人的感覺是平易近人,謙遜而豁達的。一旦涉及山歌表演,無論是于己于人,她總是苛求完美。從對角色性格的整體把握,再到一句臺詞,一段唱腔,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點點滴滴,她都會細細揣摩很久,故而每個角色她都能演得鮮活而有神韻。臺下無數次的辛勤演練,才換得她在臺上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的演繹。她對學員的要求亦高,常常親自示范,不厭其煩地重復多次,直到學員完全掌握為止。
1997年,正值戲劇市場的慘淡期,而立之年的宋衛香,通過業余時間的刻苦自學,順利考上了江蘇省文化干部學校藝術大專班,臨行那天,盡管年幼的女兒和感情甚篤的丈夫,讓她有萬般的放不心下,但最終她還是狠狠心一頭扎進了藝術世界里。她知道對于藝術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要不斷向上,除了勤學苦練,還要不斷充實自己。
這三年脫產的學習經歷,對宋衛香來說太珍貴了,她絲毫不敢浪費時間,如饑似渴地吸收著藝術的養分。正是憑借這段時間的學習,宋衛香對海門山歌的演繹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30歲的“高齡”,很多科目都沒有基礎,這些都讓宋衛香學習起來要比其他同學辛苦得多。為了加強藝術修養,她苦學聲樂、小品、話劇、鋼琴、專業舞蹈等多個科目,即使再艱難,好強的她一個都沒有落下。不經歷這寒徹骨,哪得那撲鼻香?為了從頭開始學好專業舞蹈,宋衛香呆在練功房的時間總是比別人多得多,每天近三小時,每個動作練到最為標準才接著往下練。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冷冰冰的練功房內,宋衛香也總是汗流浹背。畢業時,她的專業成績是班級中的佼佼者。
有了第一次的學習經歷之后,宋衛香一有機會總不忘給自己“充電”。其后,她又去了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的函授班,西安華西專修大學聲樂本科專業班,中國戲劇家協會在京舉辦的戲劇表演專業訓練班等等。這些年,宋衛香一直都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并以此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道路,不斷修正認識上的偏差,以求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最近,她打算去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編導方面的知識,她要這樣一直學習下去,真正地多學點東西。
正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宋衛香的藝術視野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開闊。為了更好地“包裝”海門山歌,宋衛香摸索著、創新著。都說藝術是相通,她將自己學到的其他藝術元素,經過融合之后,靈活地運用到了海門山歌之中,從而使其更豐滿,更具有藝術表現力。創新后的海門山歌,曲調更規范,旋律中適當地添加了現代音樂的元素,內容上更加強調時代性,一些劇目的語言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普通話,海門山歌劇因此重新煥發了青春。
傳承人的使命
作為海門山歌的傳承人,宋衛香說,海門山歌是江海平原上一朵清新的藝術野花,千百年來,淵源不斷。為了傳承好海門山歌,宋衛香費盡了心思。長期以來,她堅持到海門市區各直屬小學教少兒唱山歌,到培養小教師資的海門師范作山歌藝術講座,同時,利用海門歷屆金花節、光彩周、慈善義演、送戲下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動,傳唱海門山歌。她還利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份,積極建言獻策,多次撰寫提案,為海門山歌的生存與發展奔走呼吁。
在海門山歌劇團里,這個培養山歌傳承人的主陣地,宋衛香總是很重視對新人的培養。如今,劇團里的新人年紀輕,雖然理論功底較好,但舞臺經驗不足。為了讓他們能夠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宋衛香提出了老手帶新手的新人培養模式。她教新人,總是一句一句教他們唱,一個姿勢一個姿勢示范給他們看。這些新人年紀尚輕,又多為獨生子女,不大愿意吃苦,幾次下來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宋衛香為此不知做了多少工作,即使遭遇不理解,她也依舊如此,一有時間就手把手的教新人。宋衛香說,她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來傳唱海門山歌。
一直以來,宋衛香還將學校作為播散山歌這顆藝術種子的廣闊土壤。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她終于在學校德育和海門山歌的傳播之間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經她提議的“山歌進學校”方案,通過上部門批準已實施。融入現代元素的海門山歌劇《天下父母》、《放飛夢想》等,每年都會在海門市各中小學校進行大規模的巡回演出。這些劇目既貼近校園生活,又充滿著正面的指引力;既生動活潑,又寓教于樂。每次宋衛香的劇團去學校演出都大受歡迎,孩子們的熱情讓他們深受感動。“山歌進校園”的成功實施,讓宋衛香他們看到了希望,應運而生的“山歌進農村”方案如今也已經開始實施。他們還打算將山歌送到企業去,送到一切需要它的地方去。如此一來,他們演出的場次大大增加,經常是一天三場演出,白天兩場去學校,晚上一場進農村。宋衛香總是奔走在第一線,為此她幾次暈倒在臺上,為了不耽誤演出,她總是歇會兒就堅持再次登臺。
同時,她還在一些學校里設立了學習海門山歌的基地。她先后在海門市麒麟中心小學和海門市少年宮成立“小梅花劇社”(衛香山歌劇社);在海門市三和中心小學設立了“山歌輔導班”;在海門市天補中心小學成立“山歌戲苑”;在海門中等專業學校亦設有“山歌文藝班”等。其實,這些班級牽制了她很多精力,但她從沒有厭煩情緒,相反總是忙里偷閑,抽出時間去輔導。每次給孩子們上課,除了講解理論知識,宋衛香經常邊唱邊教。令她高興的是,很多孩子非常感興趣。在她看來,只要學生們能夠哼上一兩句海門山歌,她就覺得已經足夠了。
談及海門山歌的傳承問題,宋衛香還有很多想法。目前,由她主要參與的“山歌會唱”方案正處于實施階段,屆時眾多的山歌愛好者將齊聚一堂。她說,只要是有利于山歌發展和傳播的事情,哪怕再苦再累,她都樂意去做。
這個從前的“小阿姐”如今的“山歌皇后”,三十年前,在她選擇海門山歌的時候,海門山歌也選擇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