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海門,位于我國長江口北側,南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和開放城市南通緊緊相連。成陸于五代時期的海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海門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風景如畫的海門,也創造了具有濃郁海門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奇葩——海門山歌。
一、起源、歷史
海門山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優美的音樂旋律和生動的唱詞語言,源于勞動,它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隨口、即興哼唱出來的聲音。有什么樣的勞動形式,就會有什么樣的勞動節奏和音樂旋律,而且隨著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海門人民是勤勞的,更是一群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群,其祖先主要來自江南一帶,隨著長江下游、黃海之濱的不斷溢漲,而不斷聚集,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大實業家張謇先生的帶領下,海門人沿著它不斷向北開拓開發,海門的山歌也隨著流傳到了如東、大豐、射陽、濱海等地。海門作為海門山歌的發祥地,有著全國唯一的海門山歌劇團,它的音樂母體就來源于海門山歌的各種音調,很有特色,正因為海門山歌源遠流長的歷史、獨具風格的音樂旋律、形象生動的山歌語言及流傳廣泛的地域范圍,所以海門山歌已經深入人心。
海門山歌源遠流長,其形式繁多,不拘一格,渾然天成。其中有短曲,也有長歌;有對唱,也有盤唱;有勞動號子,也有生活小調。其山歌內容也十分豐富,亦莊亦諧,雅俗共賞。其中有直抒胸臆的情緒宣泄,也有觸景生情的即興表白;有對真善美的褒揚和追求;也有對假惡丑的鞭撻和唾棄。千百年來,海門人在勞動生活中隨口即興編創了無數的山歌號子,口授相傳,長盛不衰。在海門,無論是年逾九旬的老者,還是牙牙學語的稚童,人人都喜歡哼唱家鄉的山歌,海門山歌成了海門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勞動之時,喊喊號子,頓覺疲憊全消,勁添百倍;閑暇之余,哼哼小調,倍感心情怡悅,神清氣爽。
二、藝術特點
山歌劇的表演藝術基本上是寫實的,強調塑造人物的鮮明性格和特征,著力表演內心世界活動,同時也借鑒京劇等傳統戲曲和歌劇的表演手法,融為一體。逐漸講究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這種四功五法的表現程式,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了一套比較自成體系的表演手法。初步具有生、旦、凈、丑行當之分。依據不同角色,形成了各種行當的表演風格。
近幾年來吸收歌劇的板式結構和歌曲的旋律行腔方法,使原來的曲調更優美動聽,舒展流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新的板式結構。
三、唱詞特色
本色語言,俗中見雅;鄉土色彩,本地風光;比喻夸張,詼諧雋永;句式多樣,平仄協調;插入對歌,更為增色。
海門山歌的唱詞內容最為豐富生動,最為精彩感人。特別是那些來自生活的形象生動的唱詞,真是叫人感嘆稱奇。短的山歌只有四句,長的山歌長達數百句,大多描寫男女青年在勞動中的愛情故事,有的長山歌甚至多到上千句。有首長山歌叫做《撐船歌》(又叫《搖船郎》),后來改編成了山歌小戲《淘米記》。五十年代,一直唱到了北京中南海,演唱者受到了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四、音樂特點
海門山歌分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在田間勞動之時,隨口編成。歌詞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十幾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敘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在人物、情節上既互相連貫,又可獨立成篇。海門山歌以反映男女愛情生活的題材為最多,如《小阿姐看中搖船郎》等。也有的山歌反映農民生活的艱辛,有些插科逗趣或打情罵俏,純屬消遣而唱。
解放后,以敘事山歌《搖船郎》為基礎,整理、創作了第一個海門山歌劇《淘米記》。1958年8月,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專業的海門山歌劇團。從此,海門山歌劇作為一個嶄新的劇種出現于舞臺,活躍于江海之濱。劇團曾去上海、浙江、南京等地演出,深受當地觀眾的歡迎。1993年晉京演出,獲得成功;年底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劇節,演出《青龍角》,獲多個獎項。
海門山歌曲調優美樸實、清新流暢,鄉土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常用曲調60余首,其中以“山歌調”、“對花調”為基本調,以羽、微調式兩種聲腔形成對比;由板腔、聯曲兩種板式結構組織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調”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聯板、緊板、疊字板、快拉慢唱等九種板式;“對花調”慢板、中板、清板、寬板、云水板、簡板等六種板式。并吸收許多小調和說唱音樂。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敘事。如“月月節”這首曲調,感情充沛,意境深遠,用于載歌載舞最為適宜;《小郎依兒來》活躍有彈性;“香袋調”旋律優美,容易上口;“佛祈調”十分靈活,不受唱詞字數限制,可長可短,可緊可松,善于表達愉快的心情;“打櫻桃調”、“五更鼓兒調”、擅長男女對歌、抒發情愛;另有“牌經調”、“采仙桃調”等油腔滑調,適于反面人物的表現。
山歌劇的聲腔,均是五聲音階,有時加進“清角”、“變微”、“變宮”音;旋法特點除級進外,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進,如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在調式中十分突出,使海門山歌劇音樂唱腔形成獨特風格;其潤腔方法緊密結合村詞的運用,如:“嗨、唷、噴、呀、啊、咯、依呀呀得喂”等,使其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門鑼鼓很有特色,但只能與曲牌或曲子中同時運用。至于常用鑼鼓經,根據京劇鑼鼓稍加改動因地而用。
樂隊編制是主奏樂器、基本樂器、色彩樂器。如主胡、笛子、琵琶為主奏組;以揚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為基本樂器;其余是嗩吶、小提琴、西洋木管、電子琴為色彩樂器。主奏二胡音量與音比較高亢清脆。從以上諸方面形成了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
從《淘米記》的演出到《青龍角》音樂唱腔的創作,并獲得成功,歷經了三十六年之久。《淘米記》作為開創了一個新劇種的小戲,它的唱腔主要是以“山歌調”、“對花調”為基礎的。《山歌調》的原始曲調,名為四名頭、六句頭、八句頭乃至幾十句不等,但說到底只有上下兩句旋律,中間有些說唱,近乎念白,且都是自由節奏,無板無眼,只能表演一些生活小戲或小演唱。在創作中,借鑒、學習其他劇種的成功經驗,逐步地、有目的地以“山歌調”、“對花調”作為基礎,通過節拍、節奏、速度、旋法、腔幅、調性調式及伴奏形式等變化,衍展出快、慢、整、散多種形式。因此,試演樣板戲中的京劇音樂改革對海門山歌劇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八十年代,對海門山歌劇音樂發展進行了廣泛探索。如《小阿姐看中搖船郎》、《兩媳婦》等節目,都豐富了山歌劇音樂唱腔;許多板式如“山歌調”慢板、快板、疊字板以及反宮山歌調。反宮山歌調它運用游移調式,本調和旋宮調式交替進行,使得曲調抒情婉轉,清新流暢,容易傳唱。
1993年,現代山歌劇《青龍角》的創作演出,使山歌劇音樂又有了一個更新的發展。音樂創作得到了著名作曲家龍飛老師的親自指導。這樣,整場戲的音樂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完整性,使得人物內心活動得到充分的揭示,音樂給人以強有力的感受。這樣使得整個音樂唱腔既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極具藝術感染力。
五、主要代表曲目
1959年9月,赴南通文化宮為劉少奇專場演出《淘米記》、《夫妻雙回門》等。
1964年7月,《銀花姑娘》參加江蘇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1978年10月,《看桃人》參加省會演,編劇陸行白,作曲湯炳書。
1980年1月,《兩媳婦》赴上海電視臺錄像,編劇梁學平,音樂整理陳衛平。
1980年12月,《余麗娜之死》參加江蘇現代戲觀摩演出,獲演出三等獎。編劇俞適,導演吳祥,作曲湯炳書。
1984年11月,大型歷史故事劇《唐伯虎與沈九娘》參加南通市專業劇團新劇目調演。南通電臺制作成廣播劇播放。編劇俞適、陸行白,導演吳祥,作曲湯炳書。
1986年7月,《小阿姐看中搖船郎》隨南通市民間藝術團赴北京中南海演出。
1993年,《青龍角》晉京演出,同年參加省戲劇節。編劇陸行白,導演楊觀復,作曲湯炳書、陳衛平。
1994年8月,獲中國戲曲音樂學會頒發的“新劇種音樂建設孔三傳金牌獎”。
1998年,《情系法網》參加南通市專業劇團會演,獲多項獎。劇本改編陳偉功,導演李青云,作曲湯炳書。
2001年,《花香風雨》編劇張東平,導演楊觀復,作曲湯炳書、陳衛平。
2001年,《聲聲山歌頌家鄉》獲江蘇省民歌民舞民樂大賽銀獎。
2002年,《江風海韻東洲美》獲江蘇省五星工程銀獎。
2003年,《獻給媽媽的歌》晉京演出,并參加南通市專業劇團會演,獲多項獎。編劇張東平,導演李青云,作曲湯炳書。
2005年,《采桃》參加由中國劇協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演出國際小戲藝術節》獲銀獎。編劇陸行白,導演李青云,作曲湯炳書,演員宋衛香、陸新娟、朱新華。
2007年,《采桃》選段獲江蘇省第三屆戲劇“紅梅獎”銀獎。
2008年,《江波海浪歌連歌》參加全國農民會演,獲豐收獎。作詞李翔,作曲湯炳書,編排李青云,演員宋衛香等。
2009年,《小夫妻一配做人家》獲江蘇省第四屆戲劇“紅梅獎”銅獎。
海門山歌是楚文化與吳文化交界點上非常鮮活的山野小花,它具有吳儂軟語這種陰柔之美,同時它又具備了大江大海奔涌向前的那股陽剛之氣,集陽剛與陰柔于一體,這是它的藝術風格。如果說,把我們整個江海大地比作一個大的自然博物館,它就是一個非常鮮活的非常珍貴的藝術珍品,它的存在為中國戲曲歷史長廊,為世界戲曲歷史長廊增加了非常亮麗的色彩,它屬于歷史,它屬于現在,它也必將屬于人類的未來,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錄自南通教育博客,作者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