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還真出奇人能人,做餛飩的王樹秋居然做出了名堂:他發明的超薄皮系列餛飩創三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三項;在“沙家浜”杯中國常熟江南美食烹飪大賽中“五彩珍珠羹”(世界上最小的餛飩)、“雛雞出殼”(造型餛飩)榮獲金獎;在華西首屆中國民間菜肴面點比賽中榮獲金獎;其特技絕活表演榮獲特金獎。
在一般人的手里,一斤面粉可搟出一百到二百張餛飩皮,王師傅卻搟出了一千五百六十張,創了吉尼斯紀錄。要不是親眼所見那薄如蟬衣,軟如綢緞的餛飩皮,還真的不相信。
你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餛飩有多大嗎?一枚五分的硬幣上能放八個!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上寫道:南通王樹秋于1997年3月29日在南通王記餛飩館用2.25平方厘米餛飩皮包入餡心,做出世界上最小的餛飩。
那世界上最大的餛飩又是多大呢?有頭盔那么大,重745克,又一項吉尼斯紀錄。創紀錄者,南通王樹秋。同樣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
我問王師傅,你在餛飩上做文章,怎么想得出的。他告訴我,1976年,19歲分配到飲服公司所屬的友誼橋下的兩誼飯店當學徒,做面點??傆X得沒出息,在同學和家人面前抬不起頭。但沒有背景的他又能怎么辦呢?只好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古訓來安慰自己。老實本分的王樹秋家庭條件和文化水平都一般,他想,在那個年代能在城里有份工作已是不錯的了,于是定下神來,認真工作。
一個偶然的事情使他和餛飩結下了不解之緣。九十年代初,他調到文峰飯店,繼續做面點。一天,他像往常一樣,認認真真地搟餛飩皮,他盡可能地把皮子搟薄點,這樣餛飩包出來才入味。誰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南通視察,就住在文峰。他吃過餛飩后大加贊賞地說了句“還從沒吃過皮兒這么薄的餛飩,真好吃”。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贊賞,對王樹秋來講還有什么比這更高興的事呢?從此他把精力放在精益求精,把皮子搟得更薄上。于是,他漸漸地出了名,餛飩皮子之薄,餛飩之好吃無人可比。
1999年,他辭掉了文峰的工作,在南大街租了一間店面,專門開了一家夫妻老婆店——南通王記餛飩館。生意非常紅火。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1999年,他作為淮揚菜系里的一絕上了央視的《中華美食》欄目;2000年在北京電視臺《八方食圣》欄目作表演,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親自給他作解說。不久還隨國家名廚代表團出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三國,作廚藝表演。為國爭光,好評如潮。2006年國家給了王樹秋最高榮譽,他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烹飪大師稱號。
2010年,臺灣東森,三立兩家電視臺專程來通,對他作了現場專訪,并在黃金時段播放。同年韓國SBS,KBS電視臺兩度專程來通拍了15分鐘的專題片,向韓國觀眾介紹他的絕活。電視中,主持人把餛飩皮攤在報紙上,報紙上的字透過餛飩皮看得清清楚楚;輕輕一吹,餛飩皮飛上半空,餛飩皮像紙張一樣燃燒起來,把餛飩皮搟得這樣輕、薄、透,連主持人都瞠目結舌。
王樹秋無疑是成功的。他雖然是個小人物,做的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但他腳踏實地,努力創業,在平凡中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從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然而他卻有諸多的遺憾。其一,傳承問題。他雖有著“中華一絕”之稱的獨門功夫,但作為一個做餛飩的個體戶,想學他手藝的并不多,他怕后繼無人;二,發展問題。賣餛飩是小生意,不可能發什么財,因而店面的擴大,設施的更新,對他來講都是頭疼的事。他說,他真不希望再有人家來拍片子的時候要借大飯店的場子才能發手的窘境。
上圖 臺灣東森電視臺節目攝制組聽王樹秋大師介紹其特色餛飩
下圖 薄如蟬翼的餛飩皮
翡翠珍珠羹
該品是由中國烹飪大師發明的世界上最薄的餛飩皮,用細心和耐心包制的像珍珠一樣的小餛飩,精心烹制而成的。此品乃是極品中的極品。吃遍天下,獨此一家。
雛雞出殼
該品是王樹秋餛飩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用最薄的餛飩皮制作的一款造型餛飩。小雞栩栩如生、破殼而出,是中華美食中一款不可多得的佳品。
芝士韭菜合
它是用最薄的餛飩皮制作而成,該品皮薄透明,餡料中西合璧。芝士拉絲很給力,外皮香脆,是王樹秋餛飩的另一代表作。
蟹黃金魚餃
該品是一款典型的造型餛飩。由于采用了王樹秋大師的超薄餛飩皮,形狀逼真、晶瑩剔透。透過餛飩皮,餡心一目了然。營養豐富,是招待親朋好友,宴請賓客的首選精品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