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春天是首歌,歌聲里有你我兒時的簡單快樂;春天是首詩,詩中有陪伴你我成長的心路歷程;春天是首曲,好聽的曲中時時吹拂著煦暖的和風,也飄灑著甜甜的細雨。推開春的大門,萬紫千紅的世界寄寓著人們無限的思緒,也寄寓著人們深深的情感。在春天的陽光下,我靜靜地讀著春天,讀著春天的愛與情……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義的山歌:
油菜開花黃似金,蘿卜開花白如銀,草紫開花滿天星,芝麻開花九蓮燈,蠶豆開花當中一點黑良心,怪不得我家爹爹要賴婚。
故鄉有句民謠:“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掃墓的例節。挑野菜的孩子,遇見城市人家來上墳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樂事。大家高高興興,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哥兒姐兒奶奶太太們擺開祭祀三牲,在鳳燈里點起紅燭,一個個在墳前欠身下拜。要遇見新郎新娘頭年祭祖,闊人家還有樂隊吹奏。祭掃完畢,上墳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墳果”——發芽豆、燒餅、饅頭、甘蔗、荸薺分給看熱鬧的孩子,算是結緣施福。上墳還有放炮仗的,從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頭,也有孩子們寶貝似的拾了放在籃子里。說說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滿籃翠碧,便趕著新鮮拿到鎮上叫賣,換得一把叮當作響的銅板,拿回家里交給父母。
因為大自然的慷慨,這時候田事雖忙,不算太緊,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心。——在我們鄉間,種田人的耐苦勝過老牛。無論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飯,便已經心滿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們差得有多遠,他們永遠想不到,也不敢想。他們認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逆來順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靈。
在三月里,鄉間敬神的社戲特別多。
按照歷年的例規,到時候自會有熱心的鄉人為首,挨家著戶募錢。農民哪怕再窮,也不會吝惜這份捐獻。
演戲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熱火朝天。家家戶戶置辦酒肴香燭,乘便祭祖上墳,朝山進香。午后社戲開場,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們,便要趁這一年難得的機會,換上紅紅綠綠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預先用門板搭成的看臺上去看戲。但家里的主人主婦,卻很少有能閑適地去看一會兒戲的,因為他們得小心張羅,迎接客人光臨。
鎮上的側主也許會趁掃墓的方便,把上墳船停下來看一看戲。這時候就得趕緊泡好一壺茶,送上瓜子花生,鄉間土做的黃花果糕、松花餅;傍晚時再擺開請過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戲開鑼,戲場上照例要比白天熱鬧得多。來看戲的,大半是附近村莊的閑人,鎮上那些米店、油燭店、雜貨店里的伙計。看過一出開場的“奪頭”(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戲臺下去找尋一些熟識的店伙先生,熱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門前早用小桌子擺好菜肴點心。剛坐下,主婦就送出大壺“三年陳”,在鑼鼓聲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們用最大的誠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喲,老八斤,別拉呵,背心袖子也給拉掉了!”到后卻總是大聲笑著領了情。這殷勤有點用處,端午下鄉收賬時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點小便宜。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夢的。那些忠厚的農民,一年一年地掙扎下來,這時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紅,編織他們可憐的美夢了。
在三月里,他們是興奮的,樂觀的;一過了三月,他們便要在現實的災難當中,和生活作艱辛的搏斗了。
(選自《柯靈散文選》,有刪改)
含英咀華
一篇《故園春》寫盡了故園三月無比美麗的景致,寫盡了故園淳淳的民風民情。作者即使詠贊“故鄉的三月,是田園詩中最美的段落”,也不忘從田園詩意中回到現實——農民的生計一年不如一年,“一過了三月,他們便要在現實的災難當中,和生活作艱辛的搏斗了”,寫盡了故園人們內心深處的酸楚。另外,作者已不止于對鄉風民俗的把玩和游子鄉愁的抒發,還在婉約細膩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刻的社會內容,拓展了文章的內涵。
思考練習
1.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鄉風鄉情?寫這些鄉風鄉情有何作用?
2.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深刻含意。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說明文章的語言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