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一種天生的偏見。
一提起“科幻”兩字,許多人便豎起防線。
冷硬、無聊、難懂、沒感覺、小朋友……
2010年,一本名叫《三體》的大陸原創科幻小說,在口碑中讓一些不看科幻的人卸下了防線。“三體熱”讓不少未曾涉足該領域的大陸出版商看到了機會,試圖進入這個領域;已經堅持的出版商,看到長期耕耘后逐漸盛開的花,期望能看到百花齊放。
“科幻”就這樣在毫無預期中迎來了出版的小高潮。可是更多人關心的是,“三體”之后,科幻如何走向大眾?出版人、翻譯者、研究者、知名作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另一方面,堅守三十年科幻領域,現已成為大陸科幻出版重鎮的《科幻世界》,他們的堅持與耕耘,是表率也是一種方式。
然而海峽對岸先行者的經驗,或許有更多值得思考與借鑒的地方。《時間回旋》三部曲經過貓頭鷹出版社五年的經營,在臺灣有超過十萬的銷量。野人文化引進的德國小說家弗蘭克·施茨廷的科幻小說《群》,到2011年底累計銷售達十三萬套。奇幻基地重版阿西莫夫的小說,封面設計上摒棄通常科幻小說冰冷、武器、機械性的元素,請3D插畫師用手繪的方式表現。他們竭盡所能打破讀者對“科幻”的偏見。
臺灣的科幻作家也在思考在嚴峻的形式下,科幻如何走得更遠。蘇逸平說:“我們要走的一個方向,可能首先是去訓練閱聽眾。不能期待他們拿起厚厚的書讀完,而是用別的方式吸引他們去看,然后引發興趣,最后他們才可能連最精深的書都想要讀。”
說白了,如果科幻精神是原材料,那么真正能得益的是把菜做得好吃的人,無論以什么方式。當我們對科幻精神不離不棄的同時,或許可以多學習如何將這道菜做得色味俱全,老少皆宜。
需要打破偏見的,也許并不僅僅只有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