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人說,光合作用的倒下,消失的不止是一家書店,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正如前文所說,方所并非是一家書店,而是以書店為主題的新型復合店,以書店延展開,與服飾、美學生活館、咖啡互動組合。
不妨對方所進行一次解構。
設計格調
方所藉由空間設計的巧思,創造了各種弧形和方形的連接和對立,呈現了場所對個性的包容和均衡美感。
主調注重自然特色,木、竹、銅、鐵、紙、布、石,所有方所空間的構成元素,均采用天然材質,并且與書店、美學生活、衣飾設計、咖啡等商品達到一致性。
書店
書店店堂的動線設計和區域分割,打破了傳統書店的格局。空間融匯了歐洲古典圖書館的陳列氛圍和當代設計的空間感,以連綿的“閱讀長廊”呈現知識的量體和深度,總長超過百米,書柜高3米,書架面與地面傾斜15度。共容納了4萬種,9萬余冊圖書。
圖書的選書工作主要由臺灣的羅玫玲和大陸的蔣磊負責。羅玫玲曾是臺灣誠品信義店店長,而蔣磊在西西弗、學而優、當當網積累頗為豐富的經驗,自稱“終身紙質賣書人”。兩人分別負責外版書(外文書和臺版書)與簡體版圖書的選購。目前,外版書占到了40%,而且銷量也最大。
蔣磊說,選書是“在大量信息的接觸上,根據方所精神來判斷的。除了科普類、教輔類圖書,其他的都在考慮之內。”因為是針對閱讀的全課程,整體選書按照嚴謹的學科體系來構建。其中以藝術和文學為核心。
藝術類中尤以設計和建筑為最主要的課程,搜羅了全球重要的藝術家、建筑家和設計師的作品。出版物大多選自TH、PHAIDON、SKIRA、RIZZOLI等世界一流出版社。蔣磊介紹說,“在維度上,藝術類中建筑和設計類圖書是從專業讀者到一般讀者的全課程。”所以,這些圖書同時涵蓋了德國BIRKHAUSE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建筑書目,英國APERTURE、德國STEIDL攝影書目,以及耶魯大學藝術書等專業出版品來打造學科體系;此外也有大量英國大英博物館、TATE(泰德)畫廊、VA(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北京今日美術館、尤倫斯畫廊等出版物。
而人文類叢書,包括了商務印書館的“世界漢譯學術名著”,三聯的“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西學源流叢書”、“學術前沿系列”、“世紀文庫”、“培文書系”等。文學類的臺版書側重體現臺灣人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別于較為強勢的大陸文學翻譯類作品。
圖書和嚴選的上百種國內外期刊一并展現了國際出版視野與兩岸三地大華文閱讀的趨勢。該區塊還提供禮品訂制、出版咨詢和書籍代購等圖書產業鏈上的服務。
書店正中央,列有“方所暢榜”、“媒體選書”、“綠生活主題”等推薦板塊。方所書店,重在推廣優質閱讀,而非賣書。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考慮到有較多的外文和文藝類書籍以及方所的定調,書店的店員幾乎都是中山大學等高校中文系、外文系本科畢業生。
服飾區
進門左側是350平方米的服飾區。
例外服飾的設計一直注重使用棉、麻和羊毛等面料,呈現簡潔、大氣的服飾特點,強調對編織、繡花等傳統工藝手法的使用,通過豐富的格調來展示當代人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意識:知性而向往心靈自由;獨立并且熱愛生活。例外此前多是女裝設計,因著方所的開幕,首次上市了男裝。
服飾在方所的比重并不小。在例外看來,例外品牌的追隨者大多在時尚、文化藝術有獨到的欣賞品位,方所的成立,也正為這些顧客提供一個精神和視覺享受的場域。
生活美學館
500多平方米的生活美學館,網羅了全球60多個環保品牌的美學生活商品,其中杉原商店、CDT、ROSSI、白山陶器等20余種品牌為大陸首見。超過2萬件來自歐美日韓港臺的優秀作品,分自然環保手感、織品、紙品、設計新賞、設計文具、兒童玩具六大主題分區呈現,試圖藉由產品的設計觀念和美學思考,為顧客鋪陳展示一個自然的、人文的、創意的、美感的、理想的生活面貌。
生活美學館最重要的特征是——強調了對大自然的友善之心和對純粹手工的敬意。如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多家手工作坊里的純天然、純手工商品,包括純天然植物染絲巾、純手工織造圍巾,以及陶瓷、木、銅、錫、鑄鐵等天然材質的手工制器皿、手工紙品等,每一件都可見物件之靈性。其中還延攬了不少古典復古、百年老品牌,包括采用17世紀古法造紙的意大利紙品L'ANTICA CARTIERA AMALFITANA (該地區制紙的專屬徽章更可以追溯到1376年);日本手工和紙“杉原和紙”已傳承了500年,以及專做錫器跟銅器的“能作”,品牌歷史都超過400年。
但方所并非以代銷方式售賣這些產品,而是買斷貨品。這其實承擔了不少風險,也因此,如何尋找品牌、挑選產品就頗考驗眼力和經驗。
咖啡和植物
中央圓形區域是咖啡館,一派日式的簡約風格。咖啡空間的LOGO是“:”,以冒號來表達這是一個交流對話、眾聲喧嘩的場所。
來自中美洲、南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咖啡豆不時轉換出各地特有的咖啡色、香、味,領會各區域的人文與科學培植的態度和歷程。開幕那日其中一款咖啡豆,即是云南怒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手選的自產咖啡。
為了凸顯咖啡的手感技藝,所用杯盤也是請了留德專攻陶瓷的廣東美院教授王琪和設計工程師謝國奧設計的手拉胚杯盤,每一件的款式都不盡相同;咖啡區的椅子是從臺北運達的;咖啡的點單本,在咖啡、茶、甜點等品相前都串連著詩句……對于細節的品質和創意的追求,讓人敬佩。
就連盛裝植物的器皿也多由紙、銅、竹、石等可循環再生的天然物質制作。例如,用手工定制的黃銅器皿來種植蘭花,銅的質地與手工痕跡與蘭花相得益彰。因為方所在地下一層,植物成了方所生命的展現,傳達“愛物惜用,以手傳心”的態度。
文化活動
方所的第一日,便展開了持續且多元的系列文化活動,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設計等各種文化趣向和主題將呈現、議論、交鋒、展延。近兩個月,方所邀請了駱以軍、許知遠、張鐵志、廖一梅、畢飛宇、劉克襄、周云蓬、歐陽應霽、馬家輝等文化菁英來分享。
文化活動不只是做新書發布,而是尋找特別的主題。廖美立曾表示,以后每一年都會尋找一個主題,試著把一些即將消失的東西找回來。例如“回到詩歌老去的年代”、“說書人”。而2011年的主題,正是“詩歌”。當日開幕式,以詩歌為主題,店內柱子上印著詩歌,咖啡館的菜單上也有詩歌。每日開店,店員高聲朗誦詩歌,連店員的制服上也繡著周夢蝶的詩作《剎那》:
當我一閃地震慄于
我是在愛著什么時,
我覺得我的心
如垂天的鵬翼
在向外猛力地擴張又擴張……
永恒——
剎那間凝駐于“現在”的一點;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納入胸懷。
2011年,大陸實體書店“批量”倒閉:三聯書店、風入松,以及光合作用等民營連鎖形態的書店黯然退場。實體書店如末日黃花。而與此同時,臺灣誠品書店將進駐蘇州,方所在廣州的開幕,不知是否帶給業者以希望?
方所開業兩日的營業額突破30萬元,當然其中并非只是書店的營收。方所非純粹書店的經營模式——是以跨業態的品牌合作,且以其他板塊來帶動書店的經營。
這種模式,頗類似于國外一些品牌店的經營。例如美國勞氏家居店曾經把烹飪和家居類書籍堆放在店門口,用以激發和告知顧客去購買物品;服裝品牌“人類學家”當售賣扎染花紋的服飾之時,會在專賣店擺放以扎染花紋圖案裝飾封面的書籍。
方所“非書店”的復合型模式,書店無疑帶動其他業態的經營,并且使整體達到精妙的平衡。無論是知名品牌或企業向書店的涉足,抑或是各業態的復合式經營,均不失為一種全新嘗試。正如時尚廊許志強所說:“企業可能每年會虧幾百萬,可是因為有這個店,它獲得的回報是無形的,帶來的邊際效應也是極大的。顧客對它的品牌的忠誠度會更高。企業家可以用這種方式,在做公益的同時,又會為自己企業的品牌加分,提升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