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出版產(chǎn)業(yè)鏈的上游業(yè)者預言著紙本書的大限將至,作為圖書展銷的場所——書店,必須開始思考未來的發(fā)展與轉(zhuǎn)向,發(fā)掘新的顧客價值。談及實體書店的未來,業(yè)者最常提及的是“復合式經(jīng)營”,但也有業(yè)者指出,“復合式”或許意味著圖書在整體營收中的被邊緣化。
關(guān)于書店的定義,有人說:書店=書+店。走訪三城的四位書店業(yè)者,聽到他們一致說:一家書店的核心始終是書。一家自稱“書店”或在自己空間內(nèi)致力圖書銷售和閱讀推廣的場所,最該思考的還是書,以及憑靠書此一原材料所堆疊起的話題,從而引發(fā)人與人的交流。這將是未來書店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意義。
與談人:
譚白絹:廣州方所運營總監(jiān)
許志強:北京時尚廊總經(jīng)理
卿松:北京豆瓣書店店主
介詞:深圳舊天堂書店股東之一
書香:一家書店的核心是什么?
譚:一家書店最重要的核心在于有沒有堅持自己想表達的選書品種。書海浩瀚,你到底想講什么?圖書銷售是一連串的話題、行銷,你要想好怎么幫它做推薦,否則你介紹這本書的意義就不存在。我們把這本書擺出來,是以書會友,找到共同喜愛這個話題的朋友。為什么方所能在短時間之內(nèi)得到那么多讀者的喜愛?因為他們都在這里看到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是一般書店上榜的書。
每個地域生長的人都不一樣,書店都得考慮,你跟這塊土地上的人要如何交朋友?
介詞:我們當初定店名的時候,堅持要用“書店”,舊天堂不是書吧、不是書屋、不是書房,就是傳統(tǒng)的每一個人概念里的書店。一家書店最核心的當然是書。
我們的身份首先是讀者,不是商人,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背景,使得我們在選書的時候,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卿松:豆瓣書店雖然靠近學校,但其實是一間人文書店,而不完全是學術(shù)書店。每一個書店的主人去選書,首先根據(jù)書店的品格,以書店的眼光去選擇;但它同時也有個人的趣味,是兩者的結(jié)合。
我們嘗試著做一些主題的推薦,但因為我們賣的是特價書、庫存書,會受到一些限制,并不是很全,但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我們關(guān)注的更多是觀念的傳播,書籍像原材料一樣,必須有書籍才能組成這些主題。
書香:選書其實就是書店為讀者先做一次篩選。在各位的經(jīng)驗里,這是否也意味著因書店定位和訴求的不同,從而針對特定的群體?書店也進入一個分眾時代?
許:分眾是肯定的。分眾主要是書店的定位:你要賣什么書?要賣給什么人?未來販賣圖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樣化、更不局限于傳統(tǒng)書店。也許在一家很小的餐館里會辟一間小小的書房賣書,賣書變成一種品位的象征,是提升某個店某個商場品位的文化空間。它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書店了,嚴格意義上它只是販賣圖書的一個場所。在商場、酒店等的角落做圖書的銷售,我個人認為它會成為一種潮流,因為它會給這些地方帶來意想不到的廣告效果和品牌價值的提升。
卿松:這一定是個趨勢,一定是符合一個群體的。豆瓣現(xiàn)在就是這樣。我們這些書肯定是有一個固定的圈子的。而且將來要生存的話,要更細一點,它的劃分也來源于書籍本身,把圈子更固定一點,跟大賣場是不太一樣的。
從銷售角度來說,豆瓣的讀者中學生和老師只占30%左右,其它70%都是社會人士。我們選擇這地方不完全是大學旁邊的因素,當然,也因為在大學旁邊,文化人是比較集中的,自然就會來得比較多。
介詞:我們?yōu)槭裁匆恢焙軋猿仲u自己想要的書?其實人類學、社會學的書,并不適合普通讀者,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在賣或者進這樣的書,是因為我們自己非常喜歡,我們也有朋友喜歡,但是喜歡這些書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事實上我們開書店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找到更多的同類。他們因為喜歡書店,喜歡這些書,或者喜歡我們的經(jīng)營模式,喜歡這個空間,所以他們變成了我們的朋友。
譚:全世界一個月出來的新書量大概有三萬本吧,在全球的發(fā)行體系里,一本書能夠在什么時間內(nèi)出現(xiàn)在哪個倉庫?其實做過發(fā)行的人都知道,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實體書店有一個優(yōu)勢是在于,如果你給你的消費者選出來的書是他們認可的,他會毫不猶豫的、不在乎任何折扣的情況下買走。
方所本來就不是做中央圖書館式的賣點,我們做的是小眾、專業(yè)賣點。你讓讀者理解,你在全世界幫他做了挑選,你在做這個服務,他自然而然地看到這些書,就會愿意把它帶走。
書香:人在空間里的活動其實是書店的風景之一。現(xiàn)在很多書店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大家又是怎么看的?交流功能是不是一家書店必備的呢?
介詞:雖然舊天堂的定位是做一家傳統(tǒng)模式的書店,但我們不希望做成一個非常刻板的書店。所謂傳統(tǒng)的書店,從來都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概念。所有的行業(yè),所有的模式,它再傳統(tǒng)都會根據(jù)這個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一些變革,書店和書業(yè)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希望舊天堂既保留傳統(tǒng)書店的風格,同時又是非常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我們現(xiàn)在就把它做成了一個,與其說它是一家書店,不如說它是一個書店空間,這樣說會更合適。因為現(xiàn)在書店的功能已經(jīng)不僅僅是賣書了,它更多的是要嵌入到我們的當下日常生活當中。
因為我和幾位股東都有各自的興趣愛好,所以我們愿意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帶到這個書店來,每一個人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和所長,并且實現(xiàn)自己。
我覺得在一個書店里面人與人交流的方式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比如通過活動,通過閱讀,通過一本書、一張唱片,甚至通過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清水,都可以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我們書店,人與人的交流是最容易做到的,而且也是最有可能達到融洽的。
許:書店有別于網(wǎng)絡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可能在書店遇到心儀的人,或者遇到心儀的作家,你可以找到同好。當這個書店的趣味跟你的閱讀趣味一致,你就可以在那里遇到同類型的人。我覺得這是實體書店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公共的交流空間。未來網(wǎng)絡越發(fā)達,零距離的接觸會越缺乏,人與人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對愛好閱讀、對社會有一定觀察、有一點文化傾向的人,書店實際上是最好的認識和交流的空間。
譚:我們現(xiàn)在主要通過方所書院和展覽空間來操作。展覽空間就是每個月把一些我們想要介紹的主題用立體呈現(xiàn)的模式表現(xiàn)出來,請人來做論壇,用座談會的方式;另外是靜態(tài)立體呈現(xiàn)。
這種交流活動蠻重要的,因為當一個話題出現(xiàn),它周邊相關(guān)的書籍會動,是一種學習與分享的過程。
書香:將來怎樣的人可以開書店?
介詞: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不知道怎樣的人可以開一家書店。包括在我們開一家書店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最適合開書店的人。
我們在十年前就想要開一家書店。因為我們喜歡閱讀,希望將我們的閱讀感受,以及熱愛的書籍分享給周圍的人。分享是很大的一個推動力。喜歡閱讀的人經(jīng)常都希望可以找到伙伴或者同類閱讀愛好者。書店是我們所有精神活動和閱讀活動的一個載體。我們以前經(jīng)常為了一本書展開討論而找不到地方可去,經(jīng)常為了找一本書而一籌莫展,后來我們就覺得,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書店。這樣的書店首先是為了我們自己建設的,是為了我們的朋友以及更多的朋友。
我們都不是生意人,也沒有開連鎖店的能力。我們覺得有一個店,讓我們的閱讀趣味以及感情有一個棲息地,這樣對我們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卿松:首先還是得有錢。如果你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去做這件事情,會比較痛苦。熱愛本身很重要。要有錢,要有耐心,要有體力,要有熱情,這四個不可或缺。
現(xiàn)在要做一個好書店,贏利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除非有很好的模式,用商業(yè)化的東西去運作的話會好一點。
許:未來書店到底有沒有人去開?實際上這個話題更遠的源頭可能是,網(wǎng)絡這么厲害,電子書也很厲害,那未來會不會有實體書店?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甚至是企業(yè)的支持,未來不可能有好的民營書店。要提升社會的閱讀風氣,還是要有人贊助更多的好書店的存在。
未來誰可以開書店?就是非常有錢的,非常好的企業(yè)家。盡管書店要贏利是遙遙無期的,但他愿意去做這件事情。他的本業(yè),不管是做服裝還是房地產(chǎn),是贏利的,而這些人又帶有一些慈善公益的期待,希望去做文化事業(yè),愿意做書業(yè)。只有這種人可以做書店。
小書店也必須像讀易洞那樣,他有別的收入,如果要靠經(jīng)營小書店來維持生計的話,未來會非常難。除非他的房子是自己的,比如三味書屋,比如讀易洞,沒有房租之憂。但如果要用正常的市場行為去經(jīng)營一家書店的話,在未來將越來越難。
譚:其實以我們來講,你真叫我們單獨去開書店,我們都不會去。我們都知道,單獨開書店是危險很大、燒錢的行業(yè)。但是有別的模式去支撐,可以共同來完成這個理想的話,就還可以試試看。所以,我們用服裝來帶整個店,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來做,才有可能性。
此外,例外的會員很忠誠,他們本身這么喜歡以東方哲學設計的衣服,在服裝上愿意改變的人,在知識領(lǐng)域上也會多方涉獵。方所就是在嘗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