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育鈞,1942年5月生,江蘇南通人,蒙古族。196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任人民日報社記者、編輯、部主任、編委、秘書長,1988年任副總編輯,1994年兼任華東分社社長。1996年任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1998年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第十屆全國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委員,現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
3月6日下午,我們來到港閘區秦灶新村35幢東頭的二樓公寓,登門采訪了從南通走出的一位資深“老記”保育鈞。
3月5日晚,保育鈞從北京乘火車護送年逾九旬的母親返通,雖然在一個通宵的旅途中,保育鈞沒有很好地休息,上午安頓完母親,又會見親友,身體很疲勞,但仍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艱苦的中學生活
鍛造了堅強的毅力
1955年夏,13歲的保育鈞帶著鄉下孩子洗不脫的泥土氣息,考進了離家10里多路的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
三年后,第一初中設立高中部,并更名為南通市第三中學。就這樣,保育鈞和其他幾位同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留校繼續讀高中,成為市三中的首屆高中畢業生。保育鈞說,無論是一初中時期,還是市三中時期,辦學的條件都無法與當時的通中、市一中相比,但艱苦有艱苦的好處,那就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可以享受到別人享受不到的生活樂趣,鍛造別人鍛造不出的堅強毅力。
保育鈞是寄宿生,先后四易住處。先住望江樓旁的民居,幾十個學生擠在打通了的平房里,床分上下鋪,蚊帳一掛就像躲在蠶繭里的小蠶蛹。一年后,又搬進菩提庵,每天伴著如來佛和18羅漢睡覺。再后來,又搬進延壽庵,那庵內竟停放著一副棺材,一到夜幕垂空,人人膽戰心驚。直到1960年快升高三了,校方才照顧首屆畢業生搬進校內辦公兼住宿的一幢二層樓房里。
保育鈞回憶說,他在市三中念書最難忘的是1960年和1961年。那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農村鬧饑荒,有許多農民因吃不飽得了浮腫病,甚至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城里的情況雖然好一點,但口糧供應標準相對減少,嚴格按照定量供給,加上副食很少,人人都有吃不飽的感覺。而他們這班高中生正處于長身體的時期,餓不起啊!市三中的校領導和老師們寧可自己少吃,也不減高中畢業班的口糧供應,還組織學生到農村、菜場揀白菜幫子做代食品“小球藻”,摻和到面粉里吃。
尤其令保育鈞感動的是,學校為了保證近百名高三畢業生有充沛的精力迎高考,堅持教學與生活兩手抓。一方面邀請通中、市一中的資深教師來校作輔導,另一方面讓食堂師傅在既有糧食定量之外,增加炒菜,給同學們補充營養。一邊是高考生端著熱飯菜狼吞虎咽,一邊是教職員工只能半饑半飽。保育鈞說:教師就如同父母那樣,寧可從嘴里省下來也要讓孩子吃飽!
保育鈞說,那時候,每年夏季,學生都要參加學校組織的下鄉“雙搶”(搶收搶種),冬季則植樹造林修水利,還到大生八廠(通棉二廠)、韜奮印刷廠做工。這一切都是無任何報酬的義務勞動,盡管如此,同學們都干得很出色。什么原因呢?緣于那時的精神鼓勵很有吸引力!
當時的學校里有黑板報、墻報,每個班也都有班報。學校墻報由學生會、團總支負責,班報則由各班級自編自出。那時學生中有什么好人好事,都能通過詩歌、散文、快板等在墻報這個“平臺”報道出來,互相激勵、互相學習,營造了一種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的競賽氛圍。保育鈞就在編輯班報的過程中,對新聞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后,他省吃儉用,攢錢訂報,認真閱報。高考前,他最終決定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立志做一名為民鼓與呼的好記者。
“文革”中簡報失實事件的教訓
令他時刻警醒
保育鈞告訴我們,他參加工作實際上是從接待進京的“紅衛兵”開始的。1966年“文革”爆發前,他與應屆畢業的同學正在各地報社實習。6月中旬,大家陸續回校等待畢業分配。可是,當時的學校已經亂了,都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關心國家大事”去了,沒人來理會畢業分配這“小事”了。
1966年8月初,外地來京的紅衛兵已多達數萬人。為了接待這些“毛主席請來的客人”,中央成立了“國務院和北京市聯合接待站”,從中央和北京市有關單位抽調干部負責接待工作。就在這一背景下,保育鈞接到班黨支部書記陳錫添的通知,于8月10日被人民大學“校文革”派到接待站報到,誠惶誠恐地接受了接待紅衛兵的任務。
接待站最初設在南河沿大街上的中蘇友好會館內,主要任務是給來京串聯的紅衛兵們安排食宿、交通和醫療服務。紅衛兵乘坐來京火車及到京食宿交通一概免費。一個多月后,遷至先農壇體育場辦公。因為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后,全國各地的紅衛兵都爭先恐后地涌向北京,每天接待七八萬甚至十幾萬紅衛兵,一個小院子根本容納不下,而先農壇體育場十分開闊,離天壇公園也近,安排不了住宿的外地紅衛兵就在天壇公園內“安營扎寨”。
起初,保育鈞具體負責為紅衛兵開住宿介紹信。后來,涌到北京來的紅衛兵越來越多、頭緒越來越復雜,他就被指定當秘書、編簡報,每天深夜都要向前來檢查工作的接待站最高負責人、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匯報情況。
一天,保育鈞聽說幾個區負責供應饅頭、面包等食品由于銜接不好,未及時送到紅衛兵手里,霉變浪費,讓紅衛兵挨了餓,即未經核實寫進簡報。周榮鑫閱后很生氣,在一個深夜的匯報會上,嚴厲批評了商業部和北京市。商業部副部長不服,和他頂起牛來。周榮鑫大怒,拍著桌子,又狠狠批評了商業部。
事后,經核實,保育鈞發現事實沒有簡報上說的那么嚴重,情況被夸大了。為此,他深感不安,想找個機會向周榮鑫作檢討。但未能如愿,因為不久周榮鑫及那副部長也被揪出來批斗打倒了。
簡報失實事件給保育鈞的教訓非常深刻。從那以后,他十分注意如實反映情況的問題,不管別人說得如何,他都要盡可能通過別的渠道加以驗證、核實。保育鈞說,后來我在人民日報社工作30年,寫稿編稿無數,從未出現失實事件,恐怕就是得益于這件事情的教訓。
果斷拍板刊發“違紀”照片,
“小平,您好!”
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慶典大會上,北京大學游行隊伍走過天安門時,幾個大學生突然打出事先寫在床單上的標語:“小平,您好!”幾個站在金水橋頭上的記者搶拍下這個鏡頭。
當晚,時任人民日報編委的保育鈞值夜班,負責主編二版。快到簽字付印時,一位編輯從圖片組拿來這張照片,問他敢不敢放在二版刊出。他問:新華社有沒有發這張照片?答:沒有。
保育鈞說:這就怪了,這么如實反映群眾情緒的好照片怎么不發?
有人說,新華社是按計劃發稿的,北大學生擅自夾帶游行標語,肯定不會為他們發稿。
按照宣傳紀律,必須刊發新華社統一發布的圖片,但經幾分鐘的考慮,保育鈞決定刊登這張照片,哪怕是明天挨處分。
他認為“小平,您好!”這張照片真實、準確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鄧小平的感情。第一,沒有稱職務,而是直呼其名顯得親切;第二,不是高呼萬歲,而是一聲“您好”道出了人民與領袖之間的平等關系。
果不其然,照片見報后收到意想不到的強烈反響。本來,有關部門還正在追查北大學生這一“違紀”行為,學生正在寫檢查。有關方面看到人民日報刊發了新聞照片,追查“違紀”才作罷!
“小平,您好!”從此傳開、叫響!拍攝這張照片的人民日報記者王東也因此多次獲獎受表彰。
三次為全國工商聯起草要求
修改憲法、保護私有財產的提案,推動“私產入憲”
1996年1月,保育鈞調任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
到全國工商聯工作后,他自我加壓,潛心研究中國的民營經濟。不知不覺間,他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與國內一批經濟學家交上了朋友,對改革開放后新出現的民營企業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認識了一批民營企業家。
通過調研,他認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出路在于市場化、民營化、民主化、法治化,并為之奔走呼吁。
保育鈞為此做了兩件“熱鬧”的事。
一是負責籌備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與會海內外華商5000多人匯集江蘇南京,大會開了兩天半,為海內外華商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為推進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三次斗膽為全國工商聯起草要求修改憲法、保護私有財產的提案。保育鈞說,那是緣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論方面取得了突破:承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保育鈞如此評價這兩件事:前者工作量大,累人;后者風險大,累心。但比較起來,還是兩次起草提案促成“私產入憲”意義更大,累心而無憾!
保育鈞第一次起草提案提出“私產入憲”是在1998年3月,那時他已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他認為,既然承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標志著過去被排除在體制外且處于補充地位的個體私營經濟已進入體制內;既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就表明“公有”與“非公有”應當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共同發展。那么就應當對憲法第13條中關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等含糊表達進行修改,明確提出“公有財產”與“私有財產”一體保護。
提案送上去后,既未被采納,也未受批評。他認為,恐怕是時機尚未成熟的緣故。然而,這個舉動卻被一些“左派”人士視為大逆不道,抓住提案內容大做文章,以此攻擊中央關于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方針政策。
1999年,保育鈞再次在“兩會”期間提交了“私產入憲”的提案。這一回,有了回音,答復是:有關方面正在考慮。
2002年后,癡心不改的保育鈞再次提出“私產入憲”,并以《健全財產法律制度,加強私有財產保護》為題,通過全國政協向中央寫出三條建議案。此次提案送上去后,終于2004年在全國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保護合法私有財產,尊重并保障人權”被明確載入憲法。
保育鈞坦言:提出“私產入憲”,不僅僅是他一個人,也不僅僅是他所在的工商聯,之前、之后都有一些團體和個人提出過,而他僅是眾多提議者之一。唯一不同的是,他的提出較為執著、較為理性。
目前,身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的保育鈞,還在全國各地奔忙,為經濟的民營、政治的民主、社會的法治鼓與呼。
保育鈞小資料
目前幾乎每天還閱讀《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環球時報》《第一財經》等15種報紙。
每年至少回南通3次。
最難忘的中學老師孫得義,和他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保育鈞當年是人民日報社最年輕的部主任,最年輕的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