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票房薪火傳
國粹京劇與江海大地南通有著不解之緣。早在1919年,實業家張謇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型戲劇藝術學校——伶工學社,其在教學方針、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影響傾動梨園、澤及后世。而位于通城西南的更俗劇院在當時更是堪稱全國一流,吸引了梅蘭芳、余叔巖、王夙卿、程硯秋、譚富英、楊小樓等名家前來獻演,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如今,在梅歐閣紀念館,人們可以從梅蘭芳與歐陽予倩兩位大師在通演出的通告、照片等珍貴的歷史資料中,略睹當年的風采。
秉承先賢遺風,江海京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建國后,南通地區民間京劇活動尤為活躍。最早的京劇票房建于1950年。為了支持抗美援朝戰爭,南通人民廣播電臺業余京劇組成立,他們積極義演,募集資金。1952年,該團體更名為南通市文化宮職工業余京劇組,1956年更名為南通市文化宮職工業余京劇團。該團行當齊全,實力雄厚,曾排演過《龍鳳呈祥》、《四郎探母》、《鳳還巢》、《拾玉鐲》、《二進宮》、《紅燈記》等40多個全本、折子戲,在全市城鄉巡演百余場,催生了一股股京劇熱。建團初期的當家青衣花旦、梅派名票金笑蘭,鼓師黃駕祥,琴師任天赦等元老,雖年事已高,仍熱衷票房活動,提攜后輩,不遺余力,成了傳承南通京劇的資深宿將。
據不完全統計,南通現有票房40余家,票友數以千計。這些票房均由京劇愛好者們自發建立,規模較大的如盆景園京劇戲迷俱樂部,文化宮京劇沙龍,通州區石港鎮業余京劇隊,如東縣弘揚票房等。各票房廣泛開展節日演唱、聯誼、會演等活動,江海京韻,異彩紛呈。
除了這些有固定活動場所的票房,自由度更大的家庭票房為數也不少。這些分散在大街小巷的私家票房,常常成了票友們隨機相約的演唱點。南通市區掌印巷33號的馮宅,上世紀50年代起,就是通城名票經常聚唱的場所。院中修竹盆景,生機盎然;室內盈聯畫作,古樸雅致。主人馮子舟一生愛戲,而今馮老先生雖已作古,但子承父“好”,一雙兒女馮建鋼、馮瑩從小耳濡目染,也成為戲迷。這所平房小院內,又一代同好會聚練唱,京韻依然,前“唱”后繼,傳為佳話。
戲迷薈萃盆景園
目前,南通市盆景園戲迷俱樂部,堪稱市內外有影響的骨干票房。它成立于2002年,規模已由最初的十多人發展到如今的五十多人,文武場面兼備,角色行當齊全。
踏入市區濠西路盆景園,循著隱隱傳來的陣陣琴音、京腔,沿著曲折回旋的長廊,繼而踩著鵝卵石鋪就的小徑,我們找到了這家票房。這是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筑,緊鄰濠河,紅花綠柳圍繞,滿庭春色。室內票友滿座,京胡咿呀,月琴叮咚,鑼鼓檀板,節奏分明。在樂隊的配合下,票友們輪番演唱,唱,念,做,毫不馬虎。戲友們側耳聆聽,有的微微頷首,有的輕打著節拍,有的情不自禁跟著哼唱起來。聽至精彩處,眾人鼓掌叫好。唱罷,表演者稍稍欠身,向聽眾作揖致謝。不少游人被這京腔雅韻吸引,他們駐足而立,或倚在門前,或靠在窗邊,興味盎然。
游人眼中這場別開生面的京劇演唱,其實只是盆景園戲迷俱樂部的日?;顒?。每周二和周六的下午,票友們相聚這里,拉上一段琴,唱上兩嗓子,過把戲癮。
盆景園的票友們多是中老年人,其中年齡最長者已是89歲高齡。他們從小愛聽戲、愛看戲,對京劇有著深厚的感情。幼年時為了能到劇場看京劇表演,他們各有絕招:翻圍墻,鉆后臺,抓著陌生人的衣角混進去,在演出結束前去看“開門戲”……而真正開始唱京劇,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是從退休后開始。
退休后,薛秀英和武志嘉有了足夠多的空閑時間學唱京劇。她們聽碟片,識譜子,練唱腔,還參加了南通市文化館京劇培訓班。她們的老師是梅葆玖的弟子、原市京劇團的名旦韋紅玉老師。在培訓班,她們學習京劇常識、咬音吐字、用氣發音、身段動作等。平日在票房里亮亮嗓子,還能夠得到京劇演員、名票的指點。薛秀英和武志嘉覺得生活充實而愉快,“一到這里唱戲,什么煩惱都忘記了?!?/p>
“將軍千不念,萬不念,不念你我一見如故……”吳寶銀老先生聲音渾厚,《追韓信》的一句念白,博得一片叫好。有意思的是,為他操琴的吳秋虎、朱永紅是他的兒子和兒媳。吳秋虎酷愛京劇,拉京胡、彈月琴、司鼓、唱戲,樣樣拿手。朱永紅是原南通市京劇團的琴師,琴技精湛。這一家子,平日里在家常常就操練開來。每到佳節,家庭聚會上更是少不了琴音京韻。吳老先生至今津津樂道,在南通市一次家庭文藝比賽中,媳婦操琴,他和兒子同臺演唱,精彩的表演奪得了比賽二等獎。
這里的票友們個個兒精神矍鑠,神采奕奕。82歲的票友郭寶森老先生將這歸功于京劇,他笑呵呵地說,學唱戲既鍛煉了身體,又從戲中學到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廣交了朋友。心情好了,身體好了,人自然就不顯老了!
在盆景園戲迷俱樂部,我們見到了南通市著名的老生演員樓一鳴。樓老師的《大登殿》、《武家坡》、《文昭關》等經典曲目深入人心。每每他一亮嗓子,票友們屏息凝神,仔細聆聽,有的票友甚至用錄音機將這稍縱即逝的演唱捕捉下來,以求反復體味學習。樓一鳴老師為人低調謙和,遇到請教問題的票友,他總是欣然相授。相對于名角兒,他更愿意將自己稱作票友,一個和大家同玩同樂的普通票友。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金笑蘭、陳金生等人的策劃下,盆景園的票友們不僅經常和南通市、縣的票友們聯誼互動,還多次與蘇州、無錫、常州、泰州、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地的票房互相拜訪,交流切磋。2003年南通港洽會期間,盆景園票房還與市群藝館伶工劇社聯合承辦了“國際京劇票友邀請賽”,中國票友、京劇名家和來自日本、智利、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洋票友”云集南通,聯袂獻藝。
如今,每當游覽濠河的船只行至盆景園時,導游總會熱情地告訴游客,在這里,既可以欣賞美景飽眼福,也可以聆聽京韻飽耳福。盆景園戲迷俱樂部已然成為濠河景區又一道亮麗的慢生活風景線。
弘揚國粹有后生
近年來,南通社會各界與各票房頻頻聯手,舉辦了“慶祝京劇申遺成功票友交流演唱會”、“市京劇票友新春演唱會”等活動,為廣大市民奉上了一臺臺精彩絕倫的京劇盛宴。這些活動既讓更多的人感受了京劇藝術的魅力,又擴大了京劇的社會影響。
尤為可喜的是,南通地區的校園京劇活動,漸次升溫。通州區石港小學、海門余東小學、海安李堡小學、如皋白蒲小學等學校,都開設了京劇班或京劇課。港閘區陳橋小學的3名小票友、通州區四安真趣社培養的40多名小京胡手,都曾亮相中央電視臺。南通大學、南通師范學院、南通中學、南通市第一中學、白蒲中學等院校,也通過演出、講座等形式將京劇引進校園。南通市崇川區、如皋市教育局還邀請南通票友為百余名音樂教師作京劇知識講座。通過票友深入淺出的知識講解,生動活潑的現場表演,越來越多的師生對京劇藝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方興未艾的校園京劇活動,為江海京韻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為南通的戲迷隊伍增添了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