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作為南通市文聯“五月風”活動之一的“劉劍波小說創作座談會”在市文聯舉行。與會作家、評論家對劉劍波的中篇小說《哭泣》《聲音》《聆聽》進行了解讀和研討。
杜友漁:讀劉劍波的小說有一種陌生感,這個“陌生”我視為珍貴,因為沒有似曾相識的新鮮感。因為這種陌生,所以你才必須耐心地讀,仔細地讀,才能品出其味道,才能領悟那種細致入微的清秀和美。劉劍波的小說另一個特點是“不講道理”。講道理的小說不好看,我最怕小說講道理,我最欣賞小說“無厘頭”。
張松林:劉劍波小說對人物心靈的揭秘很透徹,他厲害就厲害在這里。至于他的筆墨技巧,早就成熟了,應當大有作為。近來,我在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我覺得劍波殆近于陀氏的筆力,而企盼劍波放眼更廣泛的社會層面,有更深刻的思考,寫出更出色的作品來。
李新勇:作為一個同樣從事著小說創作的人,我認為,耐讀的小說,都在積極地發掘生活中被遮蔽的世相,逼近人的生命內核,關懷人的精神處境,給人以思想的光照和情感的潤澤。這些,劉劍波憑借嫻熟的小說技巧,飽蘸生活的濃墨淡彩,做到了。
朱一卉:作為“60年代出生作家”,劉劍波的小說不同于陳染、林白、海男的私語型,也不同于何頓、朱文、韓東、邱華棟的寫實型,他有他獨特的風格,有著濃厚的先鋒小說的文本探索意味,充滿著隱喻。當代社會,文學還沒有墮落,劉劍波的小說也因為對墮落的深刻思考而更有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
毛雨森:劉劍波擅長描寫聲音,他像一位聲音的魔法師,喚醒了我們對聲音的感覺,把我們帶進了迷宮一樣的聲音世界里。在這個迷宮里,劉劍波的腳步是隨意而從容的,他熟悉每一條交叉的小徑,而我們卻不知道他下一步要走向哪里。這樣的敘事策略,讓劉劍波的小說有了一種優雅的氣質,他巧妙地借助于聲音將我們熟悉的經驗陌生化,讓我們看到了小說與生活的距離。他將豐富多彩的聲音交織成一支傷感而又柔情的變奏曲,讓我們忍不住要去聆聽聲音的秘密。
徐景熙:劉劍波既具備傳統的文學功底,又與時俱進,在選材、構思、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描敘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個性。作家也講故事,但講得從容不迫,不露聲色,不事張揚。作家特別擅長設置氛圍,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情緒、心態,從人性、哲理層面立意、開掘、升華。這是他為自己設置的難題,很少有現成的范本,他在努力向新的高度不斷攀登,做出了超越別人也超越自己的成績。
儲成劍:劉劍波的小說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掘城”是劉劍波小說中頻繁出現的地名,這個黃海之濱的小縣城,烙下了作家數十年的生活印記。劉劍波的小說既承載著他對故鄉小城的愛戀和深情,也折射出他對這方土地上苦難、壓抑、愚昧、雜亂的種種困惑和質疑。正如蘇童小說里的“香椿樹街”、莫言小說里的“高密鄉”,“掘城”已經不知不覺地成為劍波小說里的一個鮮明的地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