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民間藝術是一切文學創作的源泉。民俗,反映民風;民風蘊藉著更深沉的民情。它不是個人的,而以集體意象呈現著地域文化背景下人與人、與物、與環境之間的多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非??粗厣勘葋嗊@些獨步時代的偉大作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用非凡之筆,展示了一幅風情斑斕的民俗畫卷。南通,由于她瀕江臨海的獨特位置,徘徊于淮揚文化與吳越文化之間,出現一種典型的邊緣文化特征。正由于這種“雙跨”的特點,南通的民間文藝特別豐富。除上述一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人為的原因,那就是南通民間藝術家的記憶與情感。他們的記憶是浸含著對吾土吾民充分認同與摯愛的記憶,他們的情感,又是勤奮加履新、自信融求變的情感??傊?,將北方的執著與南方的靈動相契相合得如此鮮活,如此渾然天成。
南通的奧秘,在于她的誕生即是她的歷史。她是一座由長江入海沖擊而成的城市。春秋戰國時期方有海安、如皋。直到清末,其地域還在不斷地向大海延伸。這種獨特的地貌特征和歷史環境,催發南通人在“江海會通”的基礎上,愛學習,善綜合,特別在堅守中融通、開拓中權變、執著中祥和,決定了這一獨特地域的文化品格。這是南通民間文藝比較發達的重要原因。即便是粗略統計,南通至少有100余位在全國叫得響的民間文藝家。這百名民藝群英,涉及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書畫;更多涉及染織、雕刻、刺繡、編扎等民間工藝美術諸多門類的制作技藝。特別是后者,因其指向的物質文化性質,更能體現出民間藝術的門類特質及其藝術家們奮斗、探索的歷歷足痕。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元新,堪稱南通民藝家的代表。他的藍印花布技藝,不僅享譽世界,而且他本人被選為2011年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可見他對這一人類古老技藝的保存與弘揚,不僅切合世界范圍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類“記憶”,也是他視事業如生命,體現出不斷追求真善美、追求卓越的人類“情感”。另如民間藝術家,南通民間藝術館館長張延生,他可謂是一位“性至靈,悟至徹,愛至極”的民藝奇人。且不論他本人擅長水晶制藝,有屢獲大獎的《國父孫中山》、《白石老人》、《屈原》、《飛天》、《十八高僧》等名品,就是獨立經營的民間藝術館,也使以“博物館之城”著稱的南通,又多了一個全國第一。別看這小小的廟廡式院落,卻是異秀奇珍之所在:西廂房是藍印花布、板鷂風箏、扎染、刺繡、蛋繡、樹皮雕等工藝品的展廳;朝北房的正廳展示的是字畫、瓷器、粉彩等藏品;正廳左側陳列的是南通明末清初的民宅;右側是玉石、鑲玉工藝的展廳兼辦公室……真可謂屬于南通的“珍寶館”。
說到南通,就會提起南通的板鷂風箏。家族傳承是南通板鷂風箏得以名聞遐邇的原因之一。郭文禾父子,高煥文父子,南通板鷂風箏藝術博物館館長吉華,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江海平原,天高氣爽,一馬平川,最宜放飛風箏。風箏中的每只板鷂按大小順序排列成行,裝有不同哨口,數量從幾十個到幾百個,最多達千只,俗稱“千口風箏”。其中較大哨口低音渾厚,稱“嘟升”;較小哨口高亢嘹亮,稱“嘟子”。板鷂升空,“哨口”齊鳴,在空中高低哨音雷動交響,傳送甚遠,大型板鷂哨音可以傳送十幾里之外。三組板鷂傳人各具特色,郭氏擅扎,高氏長繪,而吉華館長重收藏、組織,推動南通板鷂走向世界。
南通名人,遍布天下。其中有一位清末民初的女才子沈壽,她所創辦的女紅傳習所,是中國最早的半工半讀式的職業技術學校。以她的姓氏命名的“沈繡”,更是四海賓朋愛不釋手、悉自珍藏的佳品。我們要提起的是沈壽藝術館的年輕館長卜元,他雖不年長,卻有著仙風道骨般民藝家的昳昳風采。他在1984年護送鄒韜奮夫人沈粹縝女士歸滬路上的一句笑談“我叫卜元,卜元卜元,逢兇化緣”,不僅逗樂了沈老,也感動了沈老的兒子鄒家華副總理。就是在這樣一種樂天自足的坦蕩襟懷中,才拓展了他對古玩、古字畫、古瓷器的研究空間,同時也成就了一位善結人緣的“快樂”收藏家。他的珍藏,不僅有曾獲舊金山國際展覽會一等獎的沈壽刺繡《耶穌像》,也有最新沈繡肖像贈品《奧巴馬總統合家歡》……卜元玩畫,不執著的執著;玩收藏,不經意的經意;玩墨,不為人緣而得人緣。卜元有意無意,另辟蹊徑,玩而通慧。
這就是美麗的南通,就是同樣美麗且通慧的南通民藝事業和藝術家們。這里有以創作《海安花鼓》而著稱的民藝舞蹈家楊培杰,有探佚整理《呂四號子》,并唱響全國的漁民俗文化研究者與傳播者陸志秋……這些在各自擅長的民藝天地縱情歌唱的藝術家,正在以自己對于民間文化的鐘情與記憶,不僅賡續著民間藝術與民間制藝的流脈,而且打造著“崇川福地”的新品牌。使我們在不失溫馨的綿綿記憶中,升騰出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與探索的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