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之后,袁弘開始廣為人知。但相比同班同學兼好友胡歌,還在學校時第一次演戲就被捧到了云端,袁弘紅起來的腳步還是太慢了。他總算在《上書房》里當了一回男一號,結果片子卻一拖兩年都播不出來。
真正考驗心性的是2007年胡歌的那場車禍。當時唐人正在拍攝《射雕英雄傳》,袁弘演楊康,是個戲份很重的角色,因為胡歌的意外,整部戲不得不停下來。
那一年里,袁弘什么戲都沒有拍,一直在等胡歌。每天打籃球、看書、看電影,不是在劇組閑著,看看書,打打球,就是回武漢陪父母。這樣的日子一般人肯定熬不住,對演員來說,露臉是要緊的事。他也急,但舍不下這部戲,舍不下楊康這個角色,更不愿意在公司陷入困境時抽身出來。
一直到胡歌康復,戲才復拍,上映。他被驚呼為史上最帥的楊康,走在大街上開始被人認出來,有人問他是不是誰誰誰,他卻調侃著說:“是啊,很多人都說我長得跟他挺像的。”他上心的不是自己紅不紅,在他看來,如果自己早兩年紅了,也許會變得浮躁,急功近
利。而做演員不能老想紅不紅,而要想對不對得起自己的角色。
拍戲再苦他也沒有絲毫怨言,卻害怕自己真的會被圈定在某些角色里,跳脫不出來。因為前東家唐人擅拍古裝劇,他扮演的基本都是相貌俊美的公子哥。那種懸浮于空中,虛無縹緲的感覺讓他不時心慌。有粉絲在論壇里問:“老袁啥時候能正經演個有深度的角色啊?”以往他一直不敢面對這類問題,在等胡歌的那一年多里,他不再逃避。2010年初,唐人正在籌拍《步步驚心》,袁弘決定離開上海。如果繼續待著,他演的不是四阿哥就是八阿哥,但他還是選擇了跟著自己的心走,飛去了北京。他一直沒有拋棄理想:“我想演的那些角色、那些好本子,都在北京,而且北京妖魔鬼怪多啊,這才有意思。”
他打心里排斥偶像這個詞,因為長得帥,很多人都把他當做偶像,他壓根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做偶像的料:“馬上30歲了,還偶像?當然,大家如果不介意,我就‘偶’著混幾年好了。”
他只想做一個接地氣的人,“演接地氣的作品,真實的,能立得住的”。
他希望能演好作品,自己卻從不看電視劇,家里的電視機被用來當顯示屏打游戲。
他看不慣很多明明很惡俗的東西,收視率竟能好到爆,也一直拒絕變成他心目中萬分抵觸的那種人,始終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不會被磨滅的堅持。
他始終清醒而自省,不讓自己懸空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