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最為世界稱道的是文化的統一性和延續性,這至今仍令我們驕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千年一貫的治亂循環、王朝從內部潰敗的共同特征,都足以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的組織是很不成功的,它們遠遠不像中國的文化那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組織的本質是人群的凝聚,也就是領導的模式。肖知興博士在論述、比較不同的組織模式之后,介紹了六種改變行為的領導力,它們是:腦、心、臉、靈、魂和體的機制。“腦的機制”是我們最熟悉的領導力,亦即理性的機制,利用人們趨利避害、效用最大化的傾向來對他們施加影響,通過鼓勵或懲罰,引導人們朝組織的目標前進。此外的五種機制,或多或少都屬于精神層面,比如心(喜歡、愛戴和認同)、臉(對輿論或他人看法的重視)、靈(價值觀和信念)、體(制度化),甚至魂(超自然的影響力)。
員工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鉆營或奮斗,最終能否讓公司運作達到一種優化的狀態?公司能否準確地衡量員工行為,從而給予適當的報酬和激勵?對“腦的機制”即理性的激勵制度持質疑觀點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者,最終落到這兩個根源性問題。但是企業用人難道能完全拋開“腦的機制”,建立一個純理想化的組織嗎?從管理理論形成的那天起,這種爭論就一直存在,到了今天,管理學者和企業家甚至開始思考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績效”在組織體系中的作用。
肖知興博士沒有全然否定“腦的機制”,但他顯然更偏向于持質疑態度。他在書中說,最終的競爭力只有來源于這樣一種管理者,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領導力,通過激勵員工,使得員工能夠主動放棄那種狹隘的、短期的自利,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合作,從而達到更高的組織效率。領導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通過各種方式發出可信的信號,從而在企業內建立一種合作的預期。
為此,他舉了兩個典型例子,一個是虔誠得近乎孤僻的清教徒洛克菲勒,一個是在意名聲得近乎偏執的圣公會教徒沃森。洛克菲勒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和最大的慈善事業,他堅信自己只是上帝財富的管家的訓導,并傳遞信號,“我一直財源滾滾,如有神助,這是因為神知道我會把錢返還給社會。”沃森苦心經營IBM,是為了向全世界證明他是一個正直的商人,他不僅要建成一個偉大和令人稱羨的公司,還要處處體現高尚的價值觀以及傳統信仰。要說明精神與信仰在組織中的關鍵作用,這兩個人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信號要能打動員工,必須有一些動作,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投入和付出,比如員工待遇、員工決策權、員工持股等。作者特別舉出一個有趣的概念:領導者主動放棄可以不放棄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