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法門寺要上市的討論尚未消停,財神廟又來湊熱鬧。燒香拜財神,本應和宗教有關聯的一間西安財神廟,近日引起輿論嘩然。西安曲江文旅集團擬將財神廟與其他酒店景區一起打包,借殼上市。相關負責人解釋,“并不是名字叫廟就一定是廟,我這家財神廟不是廟,是景區”。
媒體人 江德斌
“財神廟不是廟,而是景區”,如這解釋也行的話,那么曲江文旅就是在作假,拿非廟的財神廟糊弄信徒,公開騙錢,應受法律制裁。
知名評論員 五岳散人
很多“景區包圍寺廟”的背后都有利益相關人士的股份,景點是收現金進賬沒必要上市,所以上市的實質是讓他們順利變現增值退出。
網友 田水月
與其阻止西安財神廟上市,不如阻擋宗教商業化,禁止民營資本投資宗教事業。只要宗教商業化趨勢不扭轉,寺廟上市只是時間問題。
評論員 蘇容若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是地方政府招商大戰中屢見不鮮的招數。凡事總該有個界限,當文化搭臺變成宗教搭臺,就必須劃出楚河漢界。
《國際金融報》評論員 何勇海
作為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寺廟道觀承載著部分老百姓的精神信仰,怎能淪為上市公司的賺錢工具?
國家宗教局副司長 劉威
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營利組織。發展市場經濟應該有邊界,要符合社會的基本底線。
經濟之聲評論員 陳愛海
把人們的精神寄托綁在商業化的戰車上,被機構散戶高拋低吸、清倉割肉,那將是什么景象?
財經評論員 葉檀
將宗教資源打包上市,是對文化與資源的無恥掠奪。如此的俗骨俗相,讓虔誠禮佛者心歸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