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誘惑與壓力,昔日給電商大佬們送貨跑腿、賺個辛苦錢的“快遞們”終于按捺不住了。
快遞公司順豐的電子商務平臺“順豐優選”5月31日正式上線,商品品類以食品為主,定位于“中高端的B2C電子商務網站”。至此,在那些“平臺電商”與“傳統行業電商”們激烈打斗、艱難行進的當口,電商的江湖開始全面迎來新的陣營——“物流系電商”!一時間,中國的經濟領域仿佛興起了一股濃厚的行業崇拜似的“電商主義”浪潮。
然而,這群龐大的“電商主義”教徒中,最后注定有虔誠的信仰者修成正果,也會有跟風的投機者中途叛變,更會有孱弱掉隊者飲恨消逝。當然,“物流系電商”最終結局如何,可能要看他們在過程中有何法術玩轉電商的游戲規則。
其實,想吃電商這塊肉的快遞企業,順豐不是第一家,圓通、申通、宅急送包括中國郵政都嘗試過觸網。不過就運營狀況而言,與現今電商巨頭相比,以上這些快遞企業早年涉足電商多少有些“玩票”的心態。既無大規模招兵買馬,也未大范圍燒錢推廣,其流量與盈利狀況之慘淡可想而知。
如果說其他幾家快遞企業是想在電商的大樹下撿個仨瓜倆棗,那么順豐可謂想爬樹摘桃,并且還置辦了家底。早在2010年間,順豐首次嘗試電子商務,“順豐E商圈”投入運營,不過該項目隨后停止了在內地的經營。值得關注的是,順豐在2010年E商圈運營時,曾推出過其支付工具“順豐寶”,2011年底,順豐通過CEO王衛控股的公司深圳泰海投資低調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牌照是全面B2C業務平臺控制錢流的端口,順豐的電商布局初見端倪。由此可見,順豐此次上線“順豐優選”可能是要玩真的了。
無論是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叫囂著轉戰電商,還是當前現有純電商大打廣告與促銷戰爭,再加之如今快遞業也全面觸電,凡此種種也都只是“電商主義”背景下的行業表象;其背后蘊藏的卻是各方勢力對“電子商務”本質屬性層面的不同理解。
據在產業鏈所處位置的不同,接下來中國的電商江湖可以分成三股勢力,即純電商系(含平臺類)、傳統企業系與物流系,分別處于產業鏈下游、上游和中游。
三者相比,三方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純電商系大佬們相當一部分出身互聯網,甚至不乏中國互聯網起步時的開路先鋒;他們熟悉互聯網生態,理解互聯網特有文化,了解網民行為規律,善于品牌塑造與傳播。在他們看來,電商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的“快經濟”,他們關注流量、轉化率、客單價,他們的商業邏輯大多是“融資廣告(代言+促銷)-訂單量-營收財務數據-IPO”,IPO完成后又開始重復前面幾環。與之相比,傳統企業系與物流系目前還沒有特別明顯的經營軌跡,但從相關企業的市場聲音中亦可揣度一二。傳統企業自認為的先天優勢是對庫存周轉、投資回報及供應鏈的把控能力,他們更愿意相信電商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零售”,因此他們覺得自己玩得轉;而快遞企業的優勢在于物流與配送體系的健全,他們或許認為電商無非就是一門“有關速度與距離的藝術”,因此他們想嘗試。
此時,整個行業都在試圖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電商真實的本質是什么”。答案不同,命運不同。身處網絡時代的網民,深刻體悟了互聯網不同于以往任何固化的商業元素,虛擬與真實交互,獨立和共享并存;身處商品洪流中的消費者,也早已參透零售業態下本源的法則,物美價廉、追求完美卻永無至善的消費體驗。兩個新舊商業本質的辯證統一,可能更接近電商的本質“一種基于全新互聯網生態的新型零售”。
最后,筆者想說,“電商主義”不見得是壞的主義;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