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的制冷將空調、冰箱、洗衣機的營銷業務整合在一起,取得了規模的迅速擴張,當年美的集團的銷售收入突破千億。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家電市場進入寒冬,美的業績也受到巨大沖擊。今年一季度,美的電器實現營收177億,同比去年減少超過41%,經營狀況已經不容樂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的啟動了整合之后的拆分,空、冰、洗再次“分灶吃飯”。作為一家專業的管理咨詢機構,仁達方略有幸得到美的集團的親睞,親自參與操刀了美的集團的戰略轉型與升級過程,感受頗深。
無論是什么寒流導致的戰略轉型,都意味著業務要在新的戰略導向下進行系統的調整和整合,即圍繞新的戰略目標實現,將新戰略分解落實到企業的各個管理環節并保持高效運轉,這就意味著幾乎要對企業所有資源進行重新洗牌。這其中導致的業務整合問題表現各異,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適配性問題。
業務與組織的適配
仁達方略認為,戰略上的問題不能用組織的調整來實現,組織的問題也不能用戰略來解決。很多企業在轉型中組織常犯以下問題:
一種表現是戰略變了組織沒變。有些集團企業不能圍繞新戰略的業務需求來系統改造組織架構,或延續傳統的格局,或只是應對上級來設置組織結構,上面怎么設置部門下面就怎么設置部門;還有的圖“省心”——別人怎么設置部門我就怎么設置,沒有自己的特色。這不僅為業務整合造成了阻力,影響戰略落地,往往伴隨著部門設置分散,職能交叉,組織運行效率低。
究竟是根據組織去制定業務還是按照業務去搭建組織管理構架,必須根據新的戰略需求去設計,這是轉型期業務整合過程中組織調整面臨的一個路線性問題。而這個問題實施的關鍵,就是必須由最高決策層明確并統一意見后從上到下的大力灌輸,保證從各級管理層到基層都不得有任何違背。美的的轉型就很好的把握住了這一點,因此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另一種表現是組織變了人沒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各級管理者及員工受原有組織思維影響太深,難以擺脫固有思維模式和管理習慣,組織部分功能出現僵化。
美的項目前期,在集團層:權利放下去了,集團客觀上仍在發揮組織與個人影響力,有時干預二級集團權力發揮;集團權利責任下放,但未建立相應的對二級集團履行權利與責任的過程監控,如重大投資決策、產業準入、組織變革。在二級集團層:因未能充分理解集團對二級的責任權利要求,定位不清,未履行好責任;組織和個人能力不能勝任,不能行使權利;權利都在向事業部下放,職能體系、管理體系、專業體系未形成統一標準。在事業部層:事業部權利過大,缺乏約束,導致投資效率下降,產品結構不合理;在規模考核導向下,產品創新和制造效率低下,產品品質下降;盈利水平下降,風險增加。
這一系列的問題造成的結果表現為:組織與戰略朝令夕改,比國企還國企,一言堂;層層分權,缺乏監控,導致部分管理失控;粗放式管理,風險管理嚴重不足;天塌下來有集團頂著,地陷下去有事業部墊著;事業部不知道到底聽誰的,感覺二級集團沒什么用……
上述問題的根源在責權體系。它涉及到集團企業各單元之間的權力劃分,只有雙方的權限明確了,才便于集團企業各級管理層在各自職責權限范圍內做到各司其職。而責權體系的設計需圍繞新的業務模式而展開,并與新戰略中最關鍵的業務流程相匹配,所以說責權體系的成功與否能夠決定業務整合的成敗。

業務與企業文化的適配
小企業靠人管人,大企業靠制度管人,大集團靠文化管人。企業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企業人,它直接影響著企業人思考和行為方式。業務與企業文化之間的適配性影響的是人變了觀念沒變的情況。
戰略轉型中的業務整合在通過組織的調整之后,往往會打破原有的組織或作業單元,不同類型的人員在內部進行著重新分配和組合。此時,一方面要堅守公司固有的價值觀和文化主張,另一方面因為環境的變化,也要根據轉型情況配合新的業務模式和業務調整情況,就理念層文化、行為層文化、視覺層文化和制度層文化等進行相應調整和貫徹。比如,寒流之前的戰略處于發展階段,注重效率;而寒流后轉為競爭階段,則可能更注重質量和品牌。發展思維下的文化和競爭思維下的文化存在很大差異,文化轉型不能跟上就會影響業務的調整和整合效果。
現實中,很多企業在轉型期業務整合中忽視了對企業文化的調整,因而造成企業內部不協調、不必要的核心人員流失等不和諧因素和不必要的損失。美的項目中就特別關注了文化整合因素,對內通過會議、培訓等有效手段進行溝通,對外通過新聞人及發布會等方式與社會各界進行了較為及時的溝通,整個轉型基本沒有形成特別大的沖擊,基本達成了穩定轉型、務實調整的預定目標。
行業遇冷,企業戰略如何調整?
筆者研究發現,行業遇冷通常有三種情況,每種情況對應各自的戰略調整方式:
第一種是行業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主要表現為投資收益對資本市場吸引力下降,行業競爭加劇,很多小企業淘汰出局。這時候廣告戰、價格戰頻發,市場競爭由傳統的產品競爭階段進入品牌、文化、管理等軟實力競爭階段。企業戰略思考方向從發展思維轉向競爭思維,大體遵循低成本、差異化和目標集中等三種戰略模式。
第二種是行業由成熟期進入衰退期。主要表現為行業投資收益率開始低于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資本開始大幅撤離,行業整體虧損與整個產業的更新換代開始。這時候,行業發展大勢由“爭”到“轉”,廣告競爭逐步淡出,小企業整體退出,價格戰成為最后的競爭手段。針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有兩種戰略路徑:一種是基于市場營銷理論的創新戰略,另一種是選擇多元化發展戰略。
第三種是外力導致的短期寒冷,比如國家政策、法律、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和技術創新等外部因素,沖擊整個行業形成冷流,因為行業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偏離,因此主要表現為資本市場的短時間劇烈波動。這時候更多是考驗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當前戰略根基與該“制冷”因素的依賴度,企業戰略以此進行調整或重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