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詠蟬》。
這首詩將中國茶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曲盡其妙。中國茶企可比詩中的主角“南冠客”。南冠客,即囚徒。中國茶陷入的正是囚徒式的戰略困境。
規模化路阻且長
中國茶、中國茶企,稟獨一無二天地靈氣,承千年茶文化祖蔭,擁數億非茶不飲的消費者,又值中國消費結構性升級大環境,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時勢,外因齊聚,萬般寵愛,集于一身,可惜真正君臨天下的品牌,即實現“品牌產品銷量規模化”的優質茶企,卻寥寥無幾。
茶產業鏈上下游號稱7萬家的茶農、茶葉商戶、茶企、茶葉專賣店、茶樓等,中字號、國字號、老字號、資本新軍、個體戶一個不缺。從2011年茶行業20強排名看,流通性茶企居多,如中茶、省茶公司、地方渠道品牌(吳裕泰等);超過10億元的公司只有中茶股份與湖南茶葉公司;年營業額20強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最大的茶企僅15億元;前20位多是以大宗原料茶流通為主,真正的品牌茶銷量所占份額極少,反映中國茶產業的格局特點:散、雜、小。
刺激中國茶的行業及媒體論調是:偌大一個中國茶產業規模不敵一個立頓,或中國最大茶企業不及立頓1%等。
而與上述現狀相對應的,每年春茶上市時,幾乎每個產業產區、茶園、茶廠、茶企、茶品牌的新聞都是一樣內容:天價茶。讓人懷疑:這些炒作究竟是出自同一家策劃公司之手,還是中國茶企的腦袋都被“格式化”了?
無論從茶業全產業鏈的哪個環節分析,現有茶企的戰略、商業模式與營銷策略,都不會產生真正的規模化“品牌”——沒有一個茶企的商業模式看起來是走在規模化路子上,中國茶的翅膀還真是非常沉重。
竹葉青是產品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品牌。竹葉青用靜心、品味、論道等區隔產品等級,取消了散茶,樹立了中國茶企做高價值產品品牌的典范。竹葉青模式成為茶葉品牌專賣店的通常做法,學習者甚多,如文新信陽毛尖、四品君雀舌、一笑堂六安瓜片、霧里青等,但竹葉青的年銷售額只有5億多元。
究其問題,包括竹葉青在內的茶企,都陷入中國茶經營兩大行業“陋習”的陷阱:一是茶企普遍有通過包裝(包括內容物如單包克重、單盒數量等)不斷漲價的經營習慣;二是茶企不能堅持在同一包裝、同一價格上的產品等級統一,消費者每年都要重新選擇或尋找自己喜歡的那個口味產品。
當前茶企的這些做法,看不出有“營銷戰略思維健全”的、以市場與消費者為導向的經營意志,只有唯利是圖的機會導向,以及必然是務虛(知名度)結果的品牌傳播,是在走一條花錢賺吆喝的“成名不成才”的路上。
溝通代碼錯亂
實際上,中國茶的根本問題,并不是如幾乎所有“業內人士”的說法:我們的茶產品很好,就是實力、資本、品牌弱等,這種“套話”完全是目光短淺、小富即安的“自得”之見。
試問:一個資源(茶園基地)不缺、品牌血統(悠久歷史)不缺、消費人群及消費習慣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國字號企業)、資本不缺的行業,為什么做不出大品牌?缺的是什么?
缺的一定是市場的關鍵要素:產品,即茶企沒有解決茶產品與消費者的“溝通代碼”問題。
從茶企掛在嘴邊的茶文化,來看這種溝通代碼錯亂到了什么程度:不去提供最優性價比的,品質、品級、品相穩定的茶產品,而是玩茶具、外包裝、天價茶、0元首富茶、娶妃、蒼井空代言,在茶葉產地里“借尸還魂”——陳圓圓、潘安賣茶、宋徽宗(趙佶)御筆等,這些是什么茶文化?這些策劃與喝茶愛茶的消費者有什么關系?
再看大小茶企是怎樣對待購買產品的消費者的:張口茶文化,閉口亂開價。造成產品最核心的要素——中國茶的“價格信號”系統是極度紊亂的。
中國茶的真正問題,正是茶企們掛在嘴邊、認為沒有問題的兩個核心要素:產品與文化。
哪個中國茶企是按照消費品營銷已經非常成熟的市場研究方法,從消費者與市場規律,來定義自己的產品?茶文化的核心是做“讓消費者愛喝的茶產品”,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玩前面說的那些茶具、茶儀式、天價茶等炒作與邊緣產品上。
不去抓茶產品的主要問題:培育品牌消費者、推廣品牌產品、建立口碑等,這樣的茶企怎么能夠做大?經營中擺脫不了行業陋習,眼睛里只有交易與一次性利潤,怎么能茶“翅”高飛?
我們的觀點是:中國茶企當前的首要戰略,是如何實現企業的快速規模化,其他問題都應從屬于快速規模化這個戰略。即要按照快速規模化需要的戰略資源、戰略配置、戰術手段,來重組企業的產品、渠道、生產、管理,即按照消費品的營銷規律,重塑產品力及其營銷模式、商業模式,以“活著”的喝茶的消費者為營銷核心,而不是“死去”的古人的文化。
誰能勝出?
國字號、大資本固然占有優勢,卻談不上非他莫屬;傳統基地型的一體化(種-制-銷)茶企占有資源優勢,是可以撬動資本的籌碼;走連鎖專賣模式建立創新品牌的大茶商,也未必不能實現資本到茶園的反向整合。
但誰能在市場里“賣”出一個市場覆蓋率高、銷量上規模、消費者口碑好的品牌產品,這是整合勝出的真正籌碼。
制勝之道在市場營銷,不是一般的要素營銷,而是“產業營銷”的戰略與方法。能成功者,也不在出身(血統)與今天的行業排名。在產業進化的早期階段,行業排名沒有意義。關鍵在企業洞察現狀、認清方向、整合資源、聚焦突破的清晰戰略與執行力。
這一點,從中國啤酒、白酒30年爭霸史可以得到啟示:成為中國啤酒業產銷量規模第一的,不是10多年前的行業20強,甚至百年品牌哈啤、青啤,也不是洋啤,而是創立品牌20多年的雪花啤酒。白酒里的洋河、郎酒、稻花香、老村長等,規模也在趕超傳統名酒,茅五劍、老八大等。
超級品牌有超級品牌的形成邏輯。
在“中國茶”這個大品類里的中國茶企,需要以消費者重復飲用為核心,快速做大產品的市場規模;同時在企業內部導入戰略營銷系統,轉型為一家真正市場導向的消費品公司。
中國茶企,不論現狀大小,都要首先“歸零”,改變一下“甚自得”的心態,用產業營銷的視野、思維、方法,重新認識一下中國茶、中國茶的消費、市場,是茶企戰略崛起之路的開始。
借中國詠蟬詩三絕里虞世南的名句,希望中國茶企樹立“君子不墜青云之志”的自強意識: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境界決定高度,高度決定遠度。
作者系博納睿成咨詢公司創始人。
責編/林學勤 E-mail/chinamanag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