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漢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其明顯的優勢,也有較大的發展瓶頸。在兩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需要找到武漢兩型社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互動聯系,在旅游產業發展觀念和體制上實現徹底的創新,以推動兩者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兩型社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武漢
一、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的背景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通過采取法律、經濟、行政、規劃和技術等綜合措施,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收益,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類的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盡可能不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以較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國家經濟結構要從過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2007年l2月,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四年多以來,在武漢城市圈9市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武漢城市圈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大東湖生態水網、梁子湖生態保護等工程為重點,率先在中部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創新環境保護機制;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引領與示范作用。
二、武漢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劣勢分析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業的發展在不損害環境持續性的基礎上,既滿足當代人高質量的旅游需求,又不降低后代人的旅游要求,既保證旅游經營者的利益,又保證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實現旅游業長期穩定和良性發展。旅游業曾被普遍認為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典型的“綠色產業”,但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慘痛教訓表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特大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旅游業的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區位優勢。中部崛起以來,武漢市旅游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城市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城市形象有很大的提升,景區景點建設有一定的成效,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的建設穩步推進,宣傳推廣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所提高。近年來旅游總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武漢市旅游總收入達到508.65億元,同比增長36.12%,占武漢市GDP經濟總量的11.09%。武漢市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具有其明顯的優勢,但也有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
1.武漢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1)區位優勢明顯。武漢素來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是華中地區的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陸路、水路、鐵路網絡發達,交通之便利為全國前列,旅游可進入性較強。武廣高鐵的開通又給武漢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發展契機。(2)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根據《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的分類統計,武漢市擁有旅游資源180余處,其中地文景觀14處,水域風光類16處.古跡與建筑類84處,民俗風情類31處,購物類18處,生物景觀類14處。其代表性的景點有的黃鶴樓、東湖風景區、歸元禪寺、古琴臺,辛亥首義軍政府地址紅樓,龜山蛇山等。近郊的道觀河風景旅游區,木蘭山、木蘭湖旅游度假區,金銀湖旅游度假區,武漢高爾夫球場,武湖生態農業區等也初具規模。武漢旅游資源景觀類型豐富、內涵和諧、景象地域組合集中。(3)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高。武漢地區高等院校密集,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較高,整體素質較強,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程度更為深刻,對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現十分有利。根據武漢市統計局年度資料,2009年,武漢市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一般工作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80%以上,高級導游24人,有19人在崗,中級導游約136人。
2.武漢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1)旅游業在武漢經濟發展中還缺乏戰略性。旅游業在武漢并不是支柱性產業,在全市三產中的重要地位還沒有形成共識,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還很有限,客觀上限制了旅游業向更深層次的發展。(2)旅游資源掠奪性開發和破壞嚴重。武漢常住人口密集,流動人口較多,加之重工業發達,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大量對旅游環境的破壞性污染。而伴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張,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情況也較為嚴重。以武漢市湖泊資源為例,據調查,上世紀90年代初,中心城區共有35個主要湖泊,總面積為95004.48畝,到目前已有8個被填占,實有湖泊27個,面積為899967畝,面積減少了5.35%。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論證和整體的規劃,片面的追求開發的速度與游客的數量以提高經濟收入而進行粗放式開發的現象嚴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也嚴重的制約了武漢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武漢“兩型社會”的建設本質背道而馳。(3)旅游資源的整合程度較為低下。由于武漢市大量景區分屬于多個不同上級主管部門的單獨管轄,使得旅游業主管部門在部門和區域協調及行業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較大。以漢陽區為例,漢陽區全區108平方公里,旅游景點達22處之多,可謂覆蓋了漢陽全區,但22個景點卻由17家部門來管理,不能形成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帶來了諸多弊端。對某一景點的開發,開發商需要與諸多部門反復磋商,旅游資源處于分散開發狀態,整體協調能力不夠,規模效益不突出,綜合利用程度不高。部分景區已是多年來沒有發展的老景區,沒有進行深度開發和有效整合,不能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這對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更與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整體目標不一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武漢“兩型社會”的構建。
總的來講,武漢市旅游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武漢旅游產業由于過于重視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其對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對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而在“兩型社會”背景下,必須探索出一條實現武漢旅游業與社會、經濟、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互動
1.兩型社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聯系。兩型社會是基于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實踐而提出來的,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基礎。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的永續發展。這也正是兩型社會的題中之義。“兩型社會\"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補充,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內容,這一理念正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基礎之上,要求全社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實際上就是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可以認為可持續發展觀是兩型社會的重要理論來源,兩型社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有益補充和戰略升華。
2.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旅游業消耗的資源能源相對較少,本身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特性。它是一種環境敏感型產業,旅游消費者往往對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和環境要求較為敏感,一旦目的地環境被破壞,產業鏈也當即破壞。因此只有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才能在區域內形成一種環境保護機制,進而推動兩型社會的建設。旅游業作為一項系統性產業,需要餐飲、住宿、交通、休閑等眾多相關產業的協同,可以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升華城市形象,促進“兩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可以吸納大量人員的就業,有利于大力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通過旅游還可以增進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必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武漢兩型社會建設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在人們眼中一直是無煙產業、環保產業,但實際上,它也是消耗資源、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產業。目前,我們國家的旅游產業和西方國家相比,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口基數大,導致人流量大,給景區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建設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進行環境保護與建設,有助于改善旅游環境,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兩型社會背景下武漢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以兩型社會的建設來推動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旅游業的發展來促進兩型社會的建設,使兩者達到良性的互動和有效地循環,最為重要的是在觀念和體制上實現創新。
1.強化武漢旅游業的支柱地位。旅游業應該被確立為武漢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并作為其他服務業的先導,帶動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大促進武漢旅游產業優先發展的力度,形成大旅游戰略格局。旅游業的相關行業都必須強化為旅游服務的意識,按照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宗旨,主動調整本行業的發展行為。
2.理順管理體制,打破部門壁壘。武漢市各旅游景區目前由武漢市園林局、武漢市總工會等多個部門主管或由市政府直管,景區與景區之間缺乏必要的橫向聯系,與環保部門更是自成系統,彼此之間的行政溝通和協調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建立起政府部門、景區長效聯動協作機制,對全市旅游資源總體性的規劃與開發。在整體資源的一體化開發進程中,要始終堅持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理念,打破只顧小部門、小團體既得利益的局面,實現可持續的多贏發展。而要理順體制問題,第一要從改制入手,采取產權或使用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形式,將東湖、黃鶴樓、古琴臺、龜山公園等一批景區從政府部門經營中剝離出來,并對眾多的小旅游公司或旅行社進行歸并,組建大型旅游集團股份公司。通過企業重組、資源整合,盤活資產,形成品牌效應,增強旅游企業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二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將與旅游密切相關的交通、城建、文化、園林、林業、水利、文物、宣傳等部門組織起來,建立有效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旅游管理和開發的強大合力。
3.規范旅游資源的開發,重視環境的保護。針對建設性開發的嚴重問題,政府必須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并嚴格的實施。各有關管理部門必須以身作則,堅決杜絕諸如填湖的一系列資源破壞行為。要將景區、景點資源、歷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分開。保護納入事業管理,開發和利用實行企業化管理,要創造性地實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資源利用原則。
參 考 文 獻
[1]彭升,劉媛.“兩型社會”視角下的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方略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9(8)
[2]武漢市旅游資源概況簡介[EB/OL].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wuhan.gov.cn
[3]彭升.“兩型社會”視角下的武漢循環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09(8)
[4]劉建平,董懿.論“兩型社會”建設中長株潭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62~64
[5]陳年安,楊衛國.加強武漢水資源與湖泊保護對策研究[J].長江論壇.2008(5):58~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