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財政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財政職能,采取積極而穩妥的財政政策,為經濟的全面平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財政職能;經濟發展;助推作用
一、前言
財政部門是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部門,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財政政策,加大公共財產的監督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保持經濟較快平穩的發展。
二、財政職能的內涵和定位
社會主義的財政職能與我國的國情、社會主義財政本質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有著緊密的聯系,包括資源配置職能、經濟穩定職能、收入分配職能以及經濟發展職能。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指財政通過加強制度的建設、完善基礎性設施、提供系統的信息服務、消除地方性的經濟保護和封鎖、優惠稅收等手段來推動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在各個區域之間的流動,從而優化資源配置。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主要方面是指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平衡國際收支以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收入職能是指通過稅收轉移支付、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建立等方式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經濟發展職能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依據國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經濟的增長,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財政的不同職能之間既有統一性也有矛盾性,協調各個職能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推動經濟的發展。第一,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力量和創新體系的建設,支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工程的建設,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同時要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并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中的信用體系建設,進而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第二,維持物價的基本穩定以及經濟的平穩發展。在稅收政策上應當對小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措施,逐步完善結構性的減稅政策,對部分進口的商品實行降低關稅政策;建設商貿流通體系,循序漸進地實現投資結構的優化,維護外貿經濟的穩定。第三,加大力度實施惠農強農的政策。加大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資金,落實水利改革等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整合,并且提高農村運轉經費的保障能力,完善農產品收儲制度以及農業補貼制度。第四,改善民生制度。利用財政職能合理調整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體系,促進醫療體系的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系統,妥善解決民生問題。
三、財政職能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
1.加大惠農強農政策的力度,支持新農村經濟繁榮。充分發揮財政職能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政策,促進新農村經濟的繁榮。一方面,落實支農資金,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對農業發展的財政投入,提高對農業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可以采取改造中低產田、進行水利改革、建設示范生態農業田、改造農村的電網、改善農村飲用水等措施。堅持科學發展觀,用統籌的理念積極拓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渠道,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應當加大對農村教育以及醫療衛生的投入。調整農村中小學的布局,加快推進農村教育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對農民進行就業技能以及科技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有利條件。完善鄉鎮衛生醫療體系的基礎設施,推廣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妥善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完善對支農資金的監督制度。建立包括項目的立項、考察選擇、實施工程以及工程的后續管理等程序的支農資金的財政管理制度,以確保資金使用過程的透明化、公開化和規范法,接受社會的監督。在資金的使用管理上應當加大力度查處違法亂紀的行為。整合審計檢查、紀檢監察以及財政監督等各方面的監督力量對支農資金實施監督,對違法違紀行為絕不姑息,追究責任人并嚴厲處罰,確保支農資金分配和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規范性。
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財政資金對農村發展經濟的支持主要解決一些基礎性建設問題,如改造農田水利、完善基礎教育、建設醫療衛生設施等。要實現農村經濟的繁榮應當充分協調稅收政策和財政杠桿,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新農村的發展之中,打破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建立多元的農產品生產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2.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落后的基礎設施且建設資金相對不足,中西部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部門的宏觀調控。中西部應當打破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首先,是建設資金的問題,應當實施積極而穩妥的國債政策及靈活多樣的財政投資政策,多途徑、行之有效地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在財政支出方面應當加以規范支出政策,提高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益。改變傳統的財政支出政策,以經濟效益作為財政支出的指標,規范資金支出的范圍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調整支出領域和項目來突出重點項目,以減少不必要的財政開支。建立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是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以及區域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保障。分稅制財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分稅制體制是一種過渡性的轉移支付方式,雖有利于平衡中西部地區的財政,但是,能夠進行規范化轉移支付的財政資金相對有限。國家應當結合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平衡中西部地區的投資需求并加大各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力度,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實現地域上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應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包括電力、衛生、煤氣、通訊等公共設施和公路、港口、機場、鐵路、大壩工程、農田水利等公共工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中西部應當充分發揮財政職能,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改善中西部的投資環境,可以多方位的引進資金,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調整生產力的布局,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清理制約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障礙,為實現東西部的共同富裕提供條件。
3.強化財政精細化管理,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共財政的規范要求縣域經濟樹立精細化管理的財政觀念。財政部門應當轉變固有的理財觀念,將政府原有的管理職能向服務型轉變,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要完善縣級財政的監督制度和考評體系,在資金投入整體利益的基礎上,重視資金的使用效益。對于財政支出做到專款專用,不能隨意改變資金的投向。財政部門要加強與地稅、國稅等部門的配合,確保有關財政收入信息的有效交流。制定與本縣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經濟發展策略,規范公共財產的分配和投入政策,增強財政的社會服務和監督體制。
四、結語
積極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完善的監督機制,是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保障,全面落實調整結構、惠農富農、穩定物價等財政政策,結合各地區積極發展的特點,合理協調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利用靈活多樣的宏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先義.發揮財政職能 服務經濟發展[J].政策.2010(10):39
[2]齊守印.積極正確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J].中國財政.2010(22):23
[3]韓開富.充分發揮財政職能 支持縣域經濟發展[J].四川財政.2003(12):37
[4]胡謨敦.發揮財政職能 大力支持總部經濟發展[J].寧波經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