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我國的二元經濟明顯,城鄉差距在經濟增長中呈現加大的趨勢,農村貧困問題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狀,指出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率;貧困標準;服務體系
一、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運行現狀
(1)我國農村低保制度的內涵。我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地方政府為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群眾,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供維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質幫助的一項規范化的社會救助制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資金的籌集以地方為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要根據保障對象人數等提出資金需求,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列入預算。其資金籌集方式應該以市、縣、鄉三級財政按比例分擔,省級財政對有困難的地方予以適當補貼,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適當補助。(2)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運行成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對國民經濟收入的分配,只要生活水平沒有達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常規性貧困的家庭和個人都可以得到農村低保制度給予的保障,它維護廣大貧困人民利益,縮小貧富差距,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手段。我國的低保制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二、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1)農村低保制度保障范圍有待擴大。由于我國傳統的觀念影響,不少的農村居民存在著“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觀念,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夠的認識。不少生活中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下的農民并沒有應受到農村低保制度保障的觀念,沒有求助于政府的觀念。因此,許多應被農村低保制度保障的農民并未覆蓋到制度中。使得我們的農村低保制度在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成效上出現了折扣。(2)農村低保制度的保障水平偏低。我國制定的農村最低保障制度的標準偏低,2010年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月117.0元/人,年均1404.0元/人,平均每天不足4元,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僅為74元。農村低保制度對于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和醫療費用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農村低保制度的保障水平相比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偏低。2010年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251.2元,是農村低保的2倍多;全國城市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189.0元,為農村低保的2.5倍多。(數據來源,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3)農村低保制度的保障資金匱乏。資金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的物質基礎。資金問題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核心的問題,如果資金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難以運行和發展。國家和社會,尤其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視城市低保,而對農村低保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農村低保工作可有可無,可多可少,這就造成農村低保資金投入不足。
三、完善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議
(1)嚴格確定保障對象,做到應保盡保。要提高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認識。向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的職能,也是義務。中國是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民的貧困問題十分突出。農民的貧困問題是否解決得好,農民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保障,都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解決我國的農村貧困問題,有效地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應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平等對待,對于處在低保標準下的農村居民做到應保盡保。(2)科學界定最低保障標準,提高保障水平。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定要考慮我國的國情,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由各地制定。但各地在確定保障標準時,應主要考慮如下因素:一是維持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二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三是地方財政和村集體的承受能力。四是物價上漲指數。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上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保障標準應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動態調整。(3)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保障資金到位。政府應承擔農村低保制度主要的經費來源責任。應加大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對低保資金的投入力度,將農村低保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可使農村低保資金的籌集真正落到實處,確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個可靠的經濟基礎。同時,應科學、合理的確定各級地方財政和村集體的分擔比例。應通過認真、深入地調查研究,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最適宜的資金分擔比例。
參 考 文 獻
[1]米紅,葉嵐.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模型創新與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0(5)
[2]方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倫理問題探討[J].道德與文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