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新建項目涉及層面比較廣范,政府批復、土地規劃、環保許可、設計審核等一系列,周期較長,成本也較高,而技改項目與新建項目對比而言可依托的資源較多,程序更加便捷。因此工程項目建設當中在原項目基礎上加入技改工程,經過技改后在其領域達到技術的革新以及提升。將動態成本控制應用于技改項目上,把握技改項目的動態性、全局性、連續性、單件性,將動態成本控制與技改項目的獨特性相結合,達到技改項目的可控性。
【關鍵詞】動態成本控制;技改項目;成本差異分析;財務評價
一、技改項目與新建項目的區別
PMI將項目定義為:為了提供某種特定的產業與服務而進行的臨時性的努力與試驗。其中“臨時性”是指每個項目是有其階段性的,它們都具有固定的開始以及結束的時間。而“特定的產業與服務”是指其獨立并且區別于其他一般的項目。因此,企業的技改工程項目是企業為了提高其產能,減低能耗,通過可行性分析以及自身的定位,為獲得特定的產業與服務而展開的臨時性的嘗試。
企業的技改項目除了具有與一般的新建項目所具有的共性之外,具有不同于一般新建項目的獨特性,例如費用上的節約,建設期的縮短,手續上的減少,在一定時期內能夠盡快達到效益以及投資目標。
二、將動態成本控制方法與技改項目的獨特性相結合
基于1955年由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動態比較成本說”中可以得到動態成本區別于歷史成本,嚴格上來說,動態成本應該定義為一種即刻可以進行重置的成本,也就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動態變化的,按當前市場的材料實際價格與當前的工費成本核定的非靜態不變的成本。而技改項目作為一種需要通過投資而得到收益的臨時性活動,需要企業采用更為科學的評價評估方法進行全方位決策,特別是貫通于技術改造項目的全壽命周期中的連貫性控制,而對于成本進行動態控制是全壽命周期項目管理需要應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全壽命周期項目進行整體優化的核心內容。動態成本控制流程能夠大致地反映各個項目的動態成本控制的情況,其包括:
1.目的。指導技改項目工程開發成本控制,明確技改醒目成本控制目標,建立成本控制預警機制,降低成本經營風險。
2.術語與定義。動態成本:指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體現的預期成本的結果。
3.職責。明確成本管理總部、技術管理總部、招標采購總部、各總監的成本控制職責。
4.工作流程。首先進行技改項目工程目標成本的制定,然后再對全壽命周期的技改項目工程成本進行動態成本控制,最后再進行項目工程目標成本調整。
三、成本差異模型的基本思想
成本差異是在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的過程中產生的,而成本差異分析是將實際成本與預先確定的標準成本進行比較,接著對于兩者是否存在差異進行分析,機動地通過成本差異分析尋找出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產生差異的直接原因并及時進行改正,對于成本的差異進行分析,能夠為成本改善和控制指明方向,有效地降低企業生產運行成本,提高企業在本行業內的核心競爭力。
系統的成本差異計算與分析包含了以下四個步驟:
1.制定標準成本。標準成本是根據企業的標準耗費和標準價格制定的。
2.及時收集施工企業的實際成本信息,例如月季度成本報表、周成本報表等。分析比較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產生差異的具體數額,得出直接成本差異值。
3.由此基礎而對導致差異的成本因素進行差異分析調
查,找出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
4.明確差異產生的責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成本差異進行改正。下圖所示為成本差異分析的具體過程:
四、基于貝葉斯網絡和動態規劃在成本差異模型中的運用
針對技改工程項目成本差異分析,由于其目前的分析方法簡單,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少,一般設定在技改項目全壽命周期中很多影響因素是固定數值,其是穩定不變的;并將其當作一個靜態的過程,其變量因素之間是獨立、互相沒有影響的,沒有涉及其中的互相影響及反饋作用。
通過分析以后沿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可以對技改項目全壽命周期的政府安全、環保許可,土地規劃,設計審核,工程配套,設備采購,合同談判,施工管理,開車等一系列,以全局的系統視野對技改項目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比較,基于貝葉斯網絡和動態規劃以建立技改項目處理項目成本差異模型。
貝葉斯網絡:貝葉斯網絡是基于后驗概率貝葉斯定理而形成的,其以數理統計的方式處理已知數據為基礎的方法。貝葉斯網絡將不確定的事件連接起來,用以預估與其他影響關聯的事件,其在這樣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貝葉斯網絡的分類、聚類、預測和因果關聯關系分析的功能,為決策者帶來指導意見,并且通俗易懂,在預測功能中得到廣泛運用,但是貝葉斯網絡也具有其一定的弱點例如在預測頻率很低的概率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夠理想。
貝葉斯預測運行如圖所示:
動態規劃:一般情況下將動態規劃的基本原理歸于一個常態的遞推的關系表達式,將其用于描述多個階段的決策過程的狀態轉移。經常使用的方法為逆序法或者順序求法來解決這類問題,也就是以最終狀態為出發點,由后向前逐步推導到初始的狀態,由此而得到一個最優的決策序列。
動態規劃與其他的優化技術相比較可以發現其能夠得到一個整體的多階段的最優解。由于時間參數在決策過程中呈現為可連續或者離散特征,所以決策過程可據此分為可連續決策過程以及離散性決策過程。從另個方向來考慮,根據決策的演變過程是確定性的或者是隨機性的可以具體劃分為確定性決策過程和隨機性決策過程。綜合以上分析,決策過程模型分為離散確定性、離散隨機性、連續確定性、連續隨機性共四種不同的決策過程模型。
將成本差異控制方法運用于技術改造項目的動態成本控制的過程之中,其數據采集過程較其他方法來說更為繁瑣,當n→∞時決策人員進行成本控制時會發現由于數據處理卻缺乏相應的計算機計算程序的模塊,而使得這種決策的過程更為困難。但此種方法有其可取的地方,比如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為成本管理以及項目決策人員提供良好的宜于進行解決成本差異調查決策的量化模型和固定思維。
通過將成本差異動態控制模型與成本自身的獨立特點以及項目管理人員的經驗做法相結合,決策人可以高效地將該決策做到合理的范圍。
參 考 文 獻
[1]許珂.基于貝葉斯和動態規劃的成本差異控制模型及應用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學.2011
[2]金菊良,魏一鳴.復雜系統廣義智能評價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鄧聚龍.灰色數理資源科學導論[M].北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