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各國培養精英人才的重要途徑。政府制定研究生招生政策的目標是培養各級各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來推動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作者通過分析研究生導師培養制度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導師制度;研究生;質量管理
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在處于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轉型的深化改革階段。與此同時,我國研究生教育從1999年以來每年平均約增長30%的速度快速發展。研究生錄取人數從1997年至2011年增長了8.7倍,44.4萬人??v觀兩會,高等教育領域 “研究生質量”成為熱點議題。這正在是研究生就業市場高成本與低回報之間的矛盾體現,其中對研究生質量起關鍵作用的導師培養質量就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研究生導師制度需進一步優化
(1)師生數量比例不協調。第一,1997~2012年間,我國在校研究生的數量增長了870.59%,研究生導師數量至2008年卻只增長了100%,究生和導師數量的增長差距,使一個導師同時指導更多的研究生;第二,我國研究生培養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招生、培養經費、學生出口等一系列環節都由國家承擔。導師責任弱化,指導研究生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牟利性質,激勵了導師爭取更多的生源,出現 “放羊”局面。導師指導研究生過多,造成精力不濟,質量弱化。(2)導師資源配置欠優化。我國研究生導師評定有著一系列的職稱、科研、年齡等限制。而在教師群體中,并非高職稱的某種專項能力就一定超過低職稱者;同時現行導師與學生的互動中也出現了:學科建設帶頭人和行政崗位工作者忙于各種社會、學術活動,無暇顧及所指導的研究生,以及長技者卻不善言傳身教等問題,造成人才配置不協調。(3)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提高。《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數據顯示,到2011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3年低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已然成為一個嚴峻問題。一方面,教育資源與研究生數量的供給失衡,導師的缺乏在一些高校已成常態,科研水平和論文質量的下滑成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模式未契合于社會需求。造成許多學生畢業后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學習與實踐鍛煉未達平衡,同時對研究生成績考察的寬松政策造成學生疏于學習與實踐。
二、建立科學的師生隊伍管理制度
第一,合理分析現有師生現狀,結合招生單位研究生導師管理制度,有針對性地進行師生隊伍建設:從指導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對導師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管理與分配。加強導師選擇與考核的科學性,透明度,也增強了研究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同時,賦予研究生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權,激發學生學習研究熱情和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效率性、主動性。第二,適當引進副導師制度。副導師公平公開遴選,以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工作時間作為導向,來擔任輔助主導師的職責。其次建立信息資源機制可以加強所有導師和所有學生間的自愿信息共享,學習與交流。第三,學生成績與導師評估掛鉤。學生科研能力強,成果多,導師則可依據研究生激勵機制受到獎勵,若是所帶學生無法正常畢業,或是期間研究生導師在監督機制中受到差評則要依據監督淘汰機制受到相應懲罰。
三、加強研究生質量建設與評估
(1)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充分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各培養單位需要從根本上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指導工作,設置適合的研究生培養、指導、授課方式等,注重研究生質量的考核與評估。(2)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監控體系。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加強研究生質量監控體系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的關鍵。首先在培養單位各級成立“研究生教育監督團”,負責對研究生培養各環節包括招生錄取、課程教學、學術報告 、開題報告、以及論文質量及答辯等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教師通過教學總結、反饋以此提高教學、學習質量。每學期期末對開展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學習質量監督檢查工作情況上報上級單位進行總結和探討。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批評與修正。
四、結語
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出了導師培養質量的提高外,還需從招生計劃、考生選拔、質量監督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調整,更加關注研究生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才能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是我國真正走向人才大國的道路。
參 考 文 獻
[1]梁大戰.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中的問題與改革策略[J].高教論壇.2008
[2]劉磊.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3]白嘎力.基于博弈論視角下淺析研究生招生制度與本科教育的相互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1
[4]余桂紅.漸進變遷:我國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