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不斷提高,信息安全在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方面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廣播電視作為國家主要信息源擁有者和提供者,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如何加強廣播電視信息系統安全建設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安全建設
一、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
1.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為了緊跟廣播電視新業務的發展,信息安全風險科學評估的,信息安全策略的科學構建,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把信息安全相關的組織機構、政策法規、操作規范,設備安裝施工規范,行為規范,技術實施等進行整合、歸納,形成邏輯緊密、關系明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這將為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及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廣播電視安全體系結構按照分層模型來建立。分為三層:管理層、運行層、技術層。
管理層:管理層作為廣播電視信息安全的最高層,為其提供法律、政策及管理體制、機制方面保障。主要包括與廣播電視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廣播電視信息安全管理體制、機制、管理組織機構等方面。運行層:運行層是廣播電視信息傳遞的物質基礎,為廣播電視信息安全提供物質保障。主要包括設備安全運行維護規范、設備生產規范、設備安裝規范、設備使用規范等。技術層:技術層為廣播電視信息安全提供技術保障。它包括信源安全技術、信道及傳輸安全技術、接收者安全技術等。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問題可以從管理層、運行層、技術層三層結構進行描述,三層結構把廣播電視安全性問題變得更加有條理,能夠更加清晰和完整得分析安全性問題。管理層、運行層、技術層三層結構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
2.廣播電視信息安全橫縱結構分析法。一般來說,信息的傳遞由信源、信道、信宿三部分組成,廣義上來說,信源是信息發送端,信道是信息的傳輸通道,信宿是信息的接收端。廣播電視系統中的信源、信道、信宿三個組成部分,因各部分的具體業務系統不同,所以其包含的具體內容就不同。依據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的三層模型,對信息安全問題進行了管理、運行、技術的分類,具體到某一業務中,通過橫向(分層)與縱向(按信源、信道、信宿)組成橫縱結構,橫縱交織形成九個節點便產生廣播電視某一具體業務信息安全的觀測點(如圖2)。對每個觀測點分別從安全評估、安全策略、安全預警、安全響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三橫三縱得到九個節點,每個節點的四個方面就構成了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問題分析的整體架構。
3.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應用。(1)按照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模型建立了完備的信息安全評估體系,安全評估體系包括:管理層安全評估標準、運行安全評估標準、技術安全評估標準,每一層按照三個節點進行分析。依據相應的評估標準進行安全評估,可對整體安全體系作出正確評價。(2)依據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結構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從管理層、運行層、技術層不同層面,利用安全評估指標體系,針對廣播電視相關業務的安全漏洞及安全威脅制定相應的安全策略,以解決共性問題和核心問題。
二、廣播電視信息安全體系存在的問題
(1)網絡安全性與便利性的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決。盡管互聯互通的網絡為廣播電視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和網絡配套的全面、有效、實時的運行監測系統還沒有實現,同時目前廣電系統所使用的播出服務器、核心交換機、存儲設備及操作系統及所配置IDS入侵檢測等設備,都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2)廣播電視技術發展不均衡。由于我國地域的差別造成各地廣播電視安全保障能力不平衡,造成這種不平衡的關鍵是部分地區技術設施相對落后,數字化、固態化等廣播電視高新技術裝備尚未得到充分應用,安全運行、防范攻擊破壞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薄弱。(3)廣播電視衛星運行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自從鑫諾3號、中星6B還有中9號三顆廣播電視專用傳輸衛星投入使用之后,我國衛星廣播電視抗攻擊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成功地遏制了敵對勢力對我國衛星廣播電視的插播活動。(4)廣播電視發射場地及有線網絡安全無法保障。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中波臺發射天線場地搬離或在天線場地附近修建高層建筑的情況,這種情況對廣播電視發射效能產生了嚴重影響。近年來,破壞廣播電視有線網絡的事情發生率不斷上升,除了人為盜割、縱火等惡意破壞廣播電視有線網絡設施之外,部分單位的無序施工成為導致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損毀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三、如何加強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建設
(1)增加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全面落實網絡安全措施,充分利用防病毒軟件、隔離網、防火墻等實時進行網絡系統入侵檢測、流量監測、漏洞掃描,建立必要的虛擬專用網絡、安全隔離區,對未來廣播電視網加大投入力度,構建適應廣播電視網發展的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方案需要提出來;防病毒軟件需定期升級、系統漏洞需及時修復。(2)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確保節目內容安全。廣播電視系統必須嚴格執行節目審查制度、重播重審制度,積極與節目內容供應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制度,堅持使用合法的內容版權,對節目內容的監管力度的投入需要加大,努力為建立健康有序的廣播電視宣傳環境提供制度上的保障。(3)加強協調監督,確保廣播電視設施和場地安全。各級廣播電視系統的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溝通應加強,宣傳和落實《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的力度應加大,社會公眾對廣播電視設施的保護意識還應不斷強化。(4)堅持完善制度建設,構建安全播出保障體系。廣播電視系統的安全播出管理部門應對安全播出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從可操作性及實用性兩個方面,對《衛星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采用計算機、通訊、網絡等領域技術手段,構建融合應急指揮、預警發布、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測及安全播出等日常管理功能為一體的安全播出保障體系,搭建覆蓋面積到達全國重點播出單位的內部數據專網,全面提升安全播出保障水平。
信息安全應用貫穿于信息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廣播電視信息安全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隨著廣播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各類新興媒體的不斷出現,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將面臨新的挑戰。因此,應該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不斷加強技術監管,通過組織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和技術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廣播電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參 考 文 獻
[1]張秋華.淺談如何加強廣播電視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2010(5):42~43
[2]章文輝,杜百川,楊盈昀.模糊層次分析法在廣播電視信息安全保障評價[J].電子學報.2008(10):2061~2064
[3]廣播電視相關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技司發布.2011-05-31
[4]張瑞芝.廣播電視信息安全工作開展與建議[J].經驗交流.2010(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