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軌道交通經濟帶也隨之形成。應當看到,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不僅解決城市交通問題,而且還有引導衛星城市通過軌道交通沿線發展,建立軌道交通經濟帶,克服城市攤大餅式發展等更為豐富的內容。本文在探討“成灌快鐵”與相關節點城鎮經濟發展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沿線經濟帶的開發途徑及模式。
【關鍵詞】軌道交通;經濟帶;TOD模式;城市綜合體
成都市是西南地區商貿、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中國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眾所周知,成都市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成都市規劃建設了成都—青城山高速鐵路(并建設到彭州的支線)、成溫邛高速鐵路、以及成錦樂、成都—重慶、成都—西安高速鐵路,在成都市域范圍內規劃建設10條地鐵線,大力發展快捷、環保、經濟型的城市軌道交通,使城市空間結構由“攤大餅”式的浸潤型轉變為“伸開的手掌”式的軸向發展演化。軌道交通的發展,可直接帶動這些節點城鎮的經濟增長,促進相關產業的形成,并培育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
一、軌道交通經濟帶的相關概念
1.軌道交通經濟帶的內涵。軌道交通經濟帶是隨著軌道交通的展開而誕生的一種新型、高效、集約的城市經濟走廊。它以軌道交通車站為軸心,軌道交通線為軸,通過點與軸的集聚、擴散,以點成線、以線帶面,由內向外擴散形成開發軸線,連接相關節點衛星城,帶動軌道交通沿線地區經濟與軌道交通的綜合發展。一般對軌道交通車站及沿線一定范圍內(100m~500m)的一切有形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使沿線區域的土地和房產大幅度升值及商貿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的居民居住、工作及出行,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及居住緊張問題,而且也通過增加車站的客流量提高軌道交通的利用率和盈利能力。這種相互發展、相互受益、相互促進,推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型經濟現象,即為軌道交通經濟帶。
2.“成灌快鐵”沿線建設軌道交通經濟帶的意義 軌道交通經濟帶的開發所形成的新的區域經濟,可把相對分散的節點城鎮組團聯成一個整體,強化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分工,增強城市組團之間的配套能力,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能級,節約成本,有利于現有的產業群向中心城市集結,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把城市經濟上升到一個嶄新的臺階。成都市借助軌道交通經濟帶的理念若合理地開發“成灌快鐵”沿線的節點城鎮,可促進其相互聯系、合理分工、形成配套、聯成整體,優化沿線的產業結構,提高郊區經濟發展效益。與此同時,新的節點城鎮的發展壯大,必然改變成都市的空間形態和居住形態。發展軌道交通經濟帶的內容和目的,也不單是為了提升沿線3個區(市)縣(金牛區、郫縣、都江堰)的土地及房產的商業價值,更是為了發展商貿服務、健康休閑、文化娛樂、現代制造、文化創意等多種現代產業,并使沿線居民能夠廉價、便捷地融入大城市。
二、“成灌快鐵”沿線經濟帶開發途徑分析
“成灌快鐵”的開通減少了地面的交通擁擠,加速改變成都市的發展形態,為城市空間布局、功能、需求、產業等方面內部結構升級提供動力,實現成都市和周邊衛星城經濟的協同發展。若抓住這一契機,對沿線經濟帶有形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聯結各個節點城鎮區域,調整區域原有的產業結構,可形成若干個小型的產業帶。
1.車站資源開發。“成灌快鐵”目前可停靠的成都、犀浦、紅光、郫縣西、都江堰、青城山站均擁有豐富的車站資源,應對這些資源綜合利用,發展軌道交通車站經濟。“車站經濟”的概念最初是在日本于20世紀初期就地鐵經濟的發展而提出的,是依托軌道交通站點的土地資源、商鋪資源、廣告資源、通訊資源、房地產資源等形成的多元化商業模式。通過對車站資源合理有效地開發,不僅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彌補建設資金不足,填補運營虧損,促進軌道交通的良性發展。同時,通過借助其自身的核心樞紐功能及軌道交通便利的交通流動性等各種優勢,由點及面,由線而串,將沿線形成的大大小小輻射商圈串聯起來形成“帶式”布局,以“市區網絡+郊區放射線+城際延伸線”的新模式帶動沿線商貿服務業發展。由于“成灌快鐵”的核心站點均是采用地面高架軌道,因此,首先可以把站臺內的柜臺出租,設置電話亭、取款機、自動售貨區、小賣部、特產銷售店等,且車站的人流量大可開發軌道交通廣告傳播媒體;在車站出口可修建商店、餐館、停車場等。其次,可在車站周邊優先配設一些綜合性的、易于吸引人流的中高檔休閑娛樂設施、餐飲設施、零售設施,形成繁華的城市街區,如:以健身中心、休閑中心、美容美發、咖啡館、茶館、KTV等為代表的休閑娛樂設施。最后,人流聚集的車站還需要相關的餐飲設施,如快餐店、西餐廳、特色餐廳、高檔酒店等。
2.地上資源的開發。“成灌快鐵”向郊區延伸使得沿線的尤其是遠郊區的土地資源越來越豐富,商業價值迅速提升,成為眾多開發商和企業爭奪的目標。由國內外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歷程可總結出軌道交通建設會促進沿線區域商貿和物業的發展,會形成以軌道交通車站為核心的商業中心和居住密集區,在規劃車站片區時政府往往傾向城市綜合體的建設,形成新的商業服務圈,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軌道交通輻射的范圍較大,根據所輻射范圍的不同用地性質,可以開發商業區、住宅區、產業區等不同的功能區域,分別在人流聚集的區域內建立大型寫字樓、辦公大樓、高檔公寓、大型百貨商場、銀行、高檔賓館等。此外,可結合沿線節點城鎮現有的廣場和富有當地特色的商業街道,將軌道站點出入口、周邊公交站點、停車場以及大型商業、文化、娛樂設施聯系為一體,構成舒適、便捷的步行網絡。
三、“成灌快鐵”沿線經濟帶開發模式分析及建議
軌道交通的開通,使沿線節點城鎮周圍集結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商業區,密集的商業設施又會吸引大量的居民出行,使傳統的業態發生巨大的調整。因此,在“成灌快鐵”的樞紐站點如紅光鎮站、郫縣西站可規劃建立以“TOD模式”為核心,以軌道交通線為依托,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以距離車站400m~800m為商圈半徑的“輕軌+商業”的軌道交通樞紐型城市綜合體(即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將軌道交通與周邊一定范圍的區域進行相互聯系與整合,進而發揮城市催化效應,實現衛星城市經濟與軌道交通共同發展。
(一)TOD定義及內涵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指以“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建筑設計師哈里森·弗雷克提出,具體指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主干,以地鐵、輕軌或快速公交線路站點為中心,以400m~800m(5min~10min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或商業中心,為居民提供集工作、商業、文化、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區土地開發模式。TOD的內涵就是要使土地利用更為有效地服務于居民的居住、工作和休閑,它基于公共交通建設引導土地利用開發,促進城市空間有序擴張,最終形成布局緊湊、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城市形態,解決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矛盾,提供高質量步行的生活環境、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二)紅光鎮TOD模式開發建議
1.紅光鎮發展規劃分析。紅光鎮是“成灌快鐵”目前開通站點之一,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工業小城鎮,經濟發達、市場繁榮、高校聚集,是犀浦與郫筒城市版塊的連接紐帶。該鎮作為面向高新西區的重要配套基地,借助西華大學等高校的科技文化優勢,著重發揮高新西區配套功能,拉近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的密切聯系。主要發展制造業、休閑服務業、房地產業、商務辦公、商業金融、文化旅游、體育休閑以及教育。目前,紅光鎮總投資5.7億元的上善天成項目,規劃建設成集酒店、購物、商業、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生活配套高品質經濟區域,臺灣統一量版超市有限公司、味千拉面、勁浪體育等商家將在工程完工后入駐。綜合來看,具有發展TOD(公共交通導向)模式的良好基礎及區位優勢。因此,如果能夠超前規劃,并輔以適當的政策措施,充分開發利用軌道交通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快紅光鎮打造成產城一體、宜居宜業的現代生態田園城市綜合示范典型,率先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
2.紅光鎮TOD模式發展建議。紅光鎮實現TOD潛在功能的關鍵是在以快鐵站點為基礎的點上用地的混合開發。“成灌快鐵”郫縣段沿線共設置車站3座,各車站均應嚴格地控制用地的開發,建立與步行和自行車的換乘公共系統,形成私人交通公共交通的快速對接。鎮政府應鼓勵使用軌道交通,培育客流,在規劃社區時放寬周邊容積率的要求,使商業使用、住宅使用向高密度目標發展,從而實現與軌道交通建設的互動發展。(1)推進軌道交通樞紐型城市綜合體建設的建議。建議在未來幾年,紅光鎮建設以“TOD模式”為核心,以快鐵站為中心,以距離快鐵站500米為商圈半徑,結合紅光鎮當地實際,全力打造“輕軌+商貿”的軌道交通樞紐型城市商業綜合體。在紅光廣場、龍城國際、橡樹灣、上善天成等品質較好的房地產項目內,引進瑞典宜家、紅星.美凱龍公司等大型開發企業,建設大型城市綜合體;投資興建大型購物中心、商貿中心(如龍城國際項目已吸引入駐的人人樂購物中心、太平洋影城),發展大型綜合超市、百貨、便利店、專業店等主力業態,開拓新的消費領域,打造出一個具有紅光特色的商業帶,使商貿流通業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明顯增強,在沿線逐漸形成一批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大型商貿企業、大型超級市場和購物中心為骨干的商品大流通格局,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支撐軌道交通的運營。(2)推進站點建設與周邊土地一體化開發的建議。軌道交通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城市功能,不僅使沿線區域內的土地得到升值,而且促進更多形式的產業聚集于該區域內,形成新的產業帶。紅光鎮應加快輕軌沿線拆遷地塊的整理,積極開發空置土地,為發展現代商貿業、服務業提供空間及機遇。
鎮政府應在完善交通路網設計及配套設施的同時,全面推進輕軌沿線商貿業、服務業發展,共同推動軌道交通經濟帶的形成;此外,還應對沿線地塊的開發建設項目進行統籌安排、同步規劃,推動沿線地塊一體化開發和增值開發,實現開發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參 考 文 獻
[1]孫仁中.淺析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經濟帶的開發[J].經濟前沿.2006(5)
[2]李程壘,陳峰.TOD與城市發展的探討[J].交通標準化.2007(8)
[3]陸化普.TOD模式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方法初探[J].世界城市交通.2005(2):56~57
項目基金:本文系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cjj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