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難就業現象已被社會關注。本文以廣西某高校為例,詳細分析了西部地區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原因,最后從提高就業新認識,樹立創業新理念、塑造就業新形象三個維度論述了有效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解決其就業難的措施。
【關鍵詞】西部;工科;女大學生;就業困難
一、西部地區工科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隨著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突破680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又上一個新的高度,而這其中,尤以工科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格外突出。雖然國家非常重視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和幫扶措施來推進女大學生的就業,但在市場化雙向選擇和單位擁有人事自主權的大背景下,收效甚微。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和就業觀念相對落后,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突出。
以廣西某高校近三年工科院系的數據為例,統計發現,不少課業成績優良的工科女大學生畢業時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考證一族”、“考研一族”中也是女生比男生多。調查發現,女性畢業生學生和男性畢業生相比就業呈現“三高三低”模式。“三高”——高就業成本:絕大部分女大學生要比男生花費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才能就業;高期望值:相比男生,女生更愿意求穩,更期望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不愿意到基層、私企等單位工作;高依賴性:對父母親朋的依賴性高于男生,選擇自治區內就業的比例較高。“三低”——低就業機會: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明確表明“限招男生”、“希望要男生”、“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將同樣具有應聘資格的女生拒之門外,有的單位雖未明確表示拒絕女生,但最后也會以各種借口把女生淘汰掉;低就業率:女生就業率約為男生的80%左右,每年未就業的畢業生中,約75%是女生;低就業質量:女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專業相關性較男生低,女大學生對崗位的滿意度較低;就業的起薪也普遍比男大學生低。
二、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客觀原因
1.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首先,全國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有關調查表明,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000萬人,歷年積累還有約1400萬待就業人員,每年工作崗位缺口仍在1300萬左右。其次,社會有效需求趕不上畢業生增長速度,同樣僧多粥少。據教育部統計,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突破680萬,加上歷年來未就業的大學生,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就業環境也空前復雜,金融危機的余威使本已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特別是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2.傳統觀念不容忽視。中國封建社會有幾千年的歷史,
“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思想觀念至今仍滲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各類傳媒中的刻板性別角色定型,對女性消費人格、依賴人格的片面塑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對女性工作能力的懷疑,認為女孩沒有多大的潛力可挖。傳統文化同樣也消解了女性的主體意識,使一些女性在“我不能”的陰影下放棄了挖掘自我潛能的努力,進而造成生活領域更加私人化、附屬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女孩處于兩難境地,形成雙重人格。一方面希望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充當傳統的衛道士。角色期待的不同,使女性在事業和家庭間陷入尷尬。
3.保障政策仍不健全。我國在《憲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規條文中都對保障女性的就業權利有明文規定。《就業促進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條規定:“國家保障女子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女子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婦女的錄用標準”。可在現實求職過程中,女大學生卻經常性的遭遇性別歧視。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62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約67%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性別限制,或規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懷孕生育。其原因在于這些政策法規還欠完善,可操作性較低,維權成本太高,對用人單位性別歧視不能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
4.企業用人觀念仍然落后。我國雖然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培養選拔人才的政策體系,但在對女大學生的聘用和培養上,還存在著一些認識上以及執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女性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被全社會人們所真正認識,缺乏使命感和緊迫感;對男女平等的相關政策法規認識不夠,不能像對待其他法規條文那樣認真落實;認為男女之間在智力上存在差異,女生不如男生能干、不如男生有潛力,把女大學生的優點當弱點等。這樣的一些觀念都使得用人單位過多片面的看到女性的缺陷和不足,進而對女大學生的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和吃苦精神持有懷疑態度。
(二)主觀原因
1.不正確的就業觀念影響女大學生就業。從近年來接觸的某校工科女大學生來看,她們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事業單位、大科研院校等大單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地方名聲好、效益高、工作強度低、生活條件舒適。而目前,我國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中小城市、艱苦行業、西部邊遠地區和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型單位,部分女大學畢業生不切實際的抱著過高的期望值,這就造成了西部大學培養的大學生不愿意留在西部的尷尬局面,進而導致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2.就業能力不足影響女大學生就業。隨著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的邁進,社會與市場對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有了更高的標準。用人單位更加注重畢業生的事業心、吃苦耐勞精神、再學習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也更加青睞復合型人才。女大學生通常在校期間學習比較刻苦,成績也普遍比男生好,但由于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在文體活動、學生干部、科技制作方面與男生存在一定差異。以廣西某高校某工科學院為例,學生會成員36人僅有3名女生,科技協會僅有策劃部有1名女生,進駐教師實驗室科研團隊的更是寥寥無幾。她們忽略了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缺乏一定的競爭意識和冒險精神。
三、西部地區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對策
1.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工科女大學生就業新認識。高校工科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首先要從幫助她們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開始。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就讓她們明確大學學習的特點和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結合專業發展要求指導女大學生如何選定職業方向、如何規劃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進入高年級階段,學校應更加注重對女大學生務實的就業觀念的培養,使她們對就業形勢和人才市場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能夠根據家庭、社會環境、能力和潛力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確立理性的擇業目標,并在行動中適時調整和反思,最終科學地就業。另外,學校還應拓寬就業渠道、擴展就業市場,挖掘工科人才市場對女性的潛在需求,有側重地為工科女大學生就業創造機會。
2.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工科女大學生創業新理念。在我國,90年代后女性創業就被喚醒并逐漸增強,GEM全球創業觀察(2006)中國報告顯示:女性創業在我國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目前,中國女企業家約占全國企業家總數的20%,中國女性自主創業的比例比10年前提高了約17個百分點,達到21%以上,接近男性水平。高校工科女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各行業聯系緊密,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特長和人脈,是未來女性創業群體的生力軍。因此,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在工科女大學生中大力實施創業教育新舉措。如組織觀看與創業相關的影視片、創業者傳記、參觀創業基地、實地采訪創業成功女性等,讓她們明確創業的目的和意義,消除創業的畏懼感,并懂得如何規避風險,最終使女大學生們愿意創業、樂于創業、成于創業。
3.轉變就業觀念,塑造工科女大學生新形象。作為一名工科女大學生,首先,要認清形勢,降低期望,轉變就業觀念。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在選擇職業前,應當從就讀學校的社會聲望、所學專業的社會需求、自身的綜合實力等方面對自己做一個客觀評價,來合理設定就業目標。其次、要腳踏實地,完善自我,提高綜合素質。大學期間,要盡量通過輔修選修或自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參加各類技術資格考試增強自己的就業籌碼。最后,女大學生要懂得合理分配時間,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和各種社團活動,承擔社會工作,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四、結語
大學生就業難是我國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就業觀念的落后,西部地區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呈現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該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和配合。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進程的深入,就業觀念會越來越現代化,新的用人機制會越來越成熟,社會各項保障制度會逐步建立健全,女大學生就業,特別是工科女大學生就業會得到有效解決,從而構建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的和諧社會。
參 考 文 獻
[1]張曉艷,楊文選.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8)
[2]胡懷敏,肖建忠.不同創業動機下的女性創業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8)
[3]孔德惠.當前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
[4]張輝.關于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心理困擾分析[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7(3)
[5]杜艷艷.從性別角度解析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