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是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核心課程,應努力實踐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整合學院獨立的實習室訓室,組建“校中廠”,更新課程體系,創新理論與實踐的交叉教學,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在理論教學中。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中廠;課程體系;理實交叉
一、“校中廠”建設與經營思路探索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需要建成具有“廠中校”、“校中廠”功能實訓基地及理實一體化專業實訓室。可以探索整合高職院校現有普通機加工實訓室、數控加工實訓室、特種加工實訓室、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室、逆向工程實訓室等,成立能夠進行模具設計、制造、營銷為一體的材料成型校辦工廠。工廠的經營首先進行塑料產品(貼近生活的日常用品,如:塑料凳子、垃圾桶、盆、保鮮盒、碗等)的生產,向校內師生銷售,逐漸向周邊商鋪、學校推廣,形成院校自主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吸納企業合作項目。通過這種真實的生產環境,從而形成集教學、訓練、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創新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變現有實訓室只能進行單課程單科目的實訓項目現狀,提高實訓室利用率,推動模具專業及相關專業一系列教改。詳見圖1。
圖1 模具生產流程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
圖2 “項目導向”教學流程圖
通過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工作過程進行系統化分析,以職業崗位要求為目標取向,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崗位應用為主旨,以具體的模具產品項目為載體,以“校企聯動、工學接合”為指導思想開發課程的教學項目;以“項目載體,任務驅動”方法組織課程的教學內容,開展學做一體教學;以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團隊合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通過直接體驗,對上述教育情境產生感性認識,最終其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綜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詳見圖2。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插進行
為了更深入理解課堂學習內容,分層次分階段進行實踐教學。如在課程的前期,即學生還未接觸專業課時,先組織學生到工廠進行參觀實習,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在開設課程中期,安排一周的塑料模具拆裝與測繪,讓學生自己動手裝配、繪制模具,弄懂工作原理,掌握每種模具的結構特征。在整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安排三個課程實驗,使學生對學習的階段性內容有進一步的加深。在專業課程結束后,進行兩周的課程設計,以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一系列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反復交叉訓練,使學生對塑料模具從生疏—認識—掌握,最后能根據產品要求設計出合格的模具,達到企業所需的專業素質,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在課程理論教學基本完成之后,安排較長時間(4周)的模具工程綜合實踐,通過一副模具完整的研發過程訓練,讓學生體驗模具投產評估、模具造價估算、模具的設計、原料采購、制造工藝制訂、實際加工和裝配、試模等模具開發全過程。
四、信息技術手段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措施是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與應用,課程理論教學全程采用電子教案和課件,運用了網絡技術,使學生對模具的結構及動作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結合動畫也能很快讀懂模具二維圖,給教師留下更多時間介紹模具設計的方法和技巧。擴充了信息量,同樣的教學時間可以講清楚更多的問題,或者同樣的內容可以用更少的時間介紹,同時把網絡收集來的新技術、新工藝知識添加其中,可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 考 文 獻
[1]閆金奎,孫勝利.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6)
[2]張琳,黨杰.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改革[J].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