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從模糊探索到清晰定位,從拾遺補缺到特色類型。本文分析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又橫向對比了江陰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并對江陰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江陰;高等職業職教育;大學生
一、江陰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1)職業教育規模逐漸增大。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江陰五一棉紡織廠和紅星染織廠的“七·二一”工人大學,1982年12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報教育部備案。2002年11月,學校正式更名為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共有在校生近8000人,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0%左右的畢業生在江陰就業,30%以上的畢業生成為了江陰企業中層以上干部或技術骨干,為江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幾年,師資隊伍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共有教職工519人,其中專任教師318人,中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70%以上。學院占地512畝,建筑面積20余萬平方米,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3000多萬元。設有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化學紡織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藝術設計系、管理系、外語系、基礎部、體育部等7系2部,另有成人教育學院。圍繞地方產業結構開設40多個專業,其中機電一體化、電腦藝術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電氣自動化、服裝設計等5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總的來看,江陰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是:成就巨大,發展勢頭良好,但還存在著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
二、促進我市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
(1)重視學校辦學內涵的建設。增強辦學內涵,提高教育質量成為今后必然的命題,因此,學院的中心工作應是抓專業、抓課程、重教書、重育人、重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重視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重育人為根本,教學為中心地位的落實,并切實注意辦事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其在人才市場和事業發展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為高職的生存和發展打下決定性基礎。(2)加強產學研合作。在三到五年內,建立具有江陰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形成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共同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與江陰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需要緊密結合,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里的難點在于行業和企業的真正參與。問題是:企業對此沒有積極性。宏觀上,我們要有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做好準備,在條件適合的時候建立高職教育的本科院校,提高江陰的辦學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各種政策法規,創造有利于高職發展的外部環境,促使現有的高職院校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生存和發展能力。(3)通過社會服務拓展高職教育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江陰學院立足江陰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形象地提出了“魂系江陰,根植企業,為江陰的企業群培養合格的具有‘班組長’以上潛質的生產、經營、管理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學院在實踐中形成了“定向招生、雙向培養”、“工學結合、頂崗實踐”、“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先后與江陰40家大型企業合作創辦了近50個“企業冠名班”,為企業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陰學院成立了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以此為平臺進行技術傳遞、技術交流和技術人才培訓,并面向江陰籍未就業大專以上畢業生開設了軟件高級培訓班。并通過與微軟合作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高起點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體系,打造優質的服務外包培訓品牌。(4)創造有利于高職發展的外部環境。首先是領導觀念的轉變。曾經不知有多少專家學者和官員都呼吁,高等職業教育決不是一個低水平、低成本的教育,它也需要加大投入,因為經費的不足,必然地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校企合作開展不深入,工學結合不緊密,教學投入不充分的情況,進而影響了全面有效的教育運行和監控機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職教育,需要足夠的財政資金作保證,但財政的來源應該是多元化的,除了公共財政撥款,國家政策規定收費以外,應該形成較大比重、強大功能的自我創收造血功能。這主要是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技術開發和咨詢、科研合作和服務等途徑,不斷增強辦學的社會功能和綜合效能,謀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財政來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續。其次是全體人民觀念的轉變。由于幾十年封建社會的影響,在社會文化環境上形成了重文輕技,重行政等級輕技術水準的氛圍。這種氛圍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雖有好轉,但并未完全改變,這幾年出現的報考公務員熱、教授爭當處長、院士享受副部生活待遇就是證明。
總之,江陰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還得仰仗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的關注和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江陰的高等職業教育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