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教師和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會計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了較深入的分析,找出原因,并進一步試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應用,引導學生更好的接受《會計學》課程,為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職業發展;非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法
近年來我國大學入學率不斷提高。自1998年起,高考錄取人數至今已連續14年快速增長。2012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85萬名,全國平均錄取率為75%,比去年增加近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經管類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困境。筆者近幾年從事《會計學》教學工作,主要面對的授課對象是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筆者申請承擔了“基于職業發展力的非會計學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以會計學為例”這一課題。經過近兩年的摸索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成果。
一、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目標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對于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課時一般安排54學時,與專業課相比,在專業教學大綱中的地位不突出。因此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思想上就會忽視這門課程,認為《會計學》與其所學專業不相干,對會計知識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體會不出來,有學非所用之感,造成主觀努力不夠。(2)教師教學目的不夠明確。通常教師在《會計學》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區分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不同的教學目的。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應該按照今后的工作崗位要求來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計工作技能;對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開設《會計學》課程,目的不是把他們培養成會計工作者,而是作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培養的,更應注重使用會計工作的成果來提高自身工作的發展力。(3)教學方法單一。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中國各級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但目前《會計學》課程總體上人采用“滿堂灌”的講授法,再加上非會計學專業教學安排的課時有限,更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
二、教學方法改革在改善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的意義和具體運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會計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只有將其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會計實驗教學無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契合點。實驗教學法是以會計實際業務處理為契合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經濟業務的分析、核算、報告,啟發學生思考會計原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非會計學專業一般為《會計學》的教學安排54個課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懂《會計學》這門課程,還會應用會計工作成果,難度非常大。這僅靠講授是遠遠完不成的,但結合實驗,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實驗:(1)講授日常會計工作中接觸的憑證、賬簿,可以利用真正的憑證、賬簿開展教學。學生人手一份,既可形成感性認識,減少教師講授概念的時間;又可以把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工作要點、細節實戰練習一遍。(2)講授賬務處理時,結合企業一個簡單的業務循環:籌資-投資;采購-生產-銷售-利潤核算,讓學生用學到的記賬方法做一遍實驗。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借助這一過程指導學生,哪些環節容易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教會他們辨別會計信息。(3)講授財務報表制作和分析這一部分內容時,則結合實際中的報表案例,一個個解釋報表分析中常用的指標,更具有直觀性和信服力。而且教師也可以借此教給學生實際工作中報表的虛假信息怎么甄別出來。
總之,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實驗教學應圍繞“什么是會計,什么是會計信息以及如何使用這些信息;學會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學會如何為組織決策獲取必要的會計信息,并能夠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這樣一條主線進行。
參 考 文 獻
[1]趙瑩,曹崢.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J].財會通訊.2006(11)
[2]沈星元,屈瑜君.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J].企業導報.2009(7):156
[3]黎明梅.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實踐教學的若干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10)
[4]蔡香梅.提高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學效果的途徑[J].會計之友.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