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中國古代“儒家”的很多,知道古代宗教“道教”、“佛教”的也不少,但恐怕知道中國古代“儒教”的不多。其實,“儒教”才是中國古代的正統信仰。從商、周以來,儒教就一直存在著,并被統治階級及普通百姓奉為正宗信仰。
儒家創始人孔子自稱“述而不作”,即繼承以前的傳統,而自己并不重新創造,這或許是孔子的真誠愿望,不過實際上,孔子在繼承的同時就有了許多創造。孔子傳授和編纂了以往的文化典籍,如《詩經》、《尚書》等等,這些典籍不僅記錄了他以前的政治和社會生活,而且記錄了他以前的宗教。儒學獨尊以后,國家就以這些典籍為根據,安排自己的政治和宗教活動,反稱為“儒教”。這些典籍被尊為“經”,最初有五部或六部,稱“五經”或“六經”,最后發展為十三部,它們是:《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孝經》、《論語》、《孟子》、《爾雅》。
依據儒經,儒教中,國家祭祀的至上神被稱為昊天上帝,并在京城南郊設壇進行祭祀,北京天壇公園內的天壇,就是明清時代祭祀上帝的神壇。
上帝之下,是大地、日月、山川(五岳四瀆)等大小數百位甚至一千多位神靈。神靈的數目、等級,由儒者據儒經和現實狀況作出解釋和規定,有些神靈,有自己專門的祭祀場所,如北京城內的日壇、月壇、地壇,以及五岳的神廟等等,有些則僅在祭天時陪祭。
這是一個政教一體的國家體制,皇帝是國家元首,同時又是宗教領袖。皇帝是天子,即上帝之子,又是圣人。在國家機構中,設有專管祭祀的部門,其主官稱太常或奉常,隋唐以后歸屬禮部。國家各級官員,不僅是行政官吏,而且是依品位高低,都須擔負一定的祭祀職能。如地方主官,要行使古代諸侯的宗教職能,祭祀本地社神、境內山川之神,祭本地的孔廟等等。這種國家組織同時又是宗教組織,國家官吏同時又是教職的情況,在基督教世界是沒有的,由于他們的特殊歷史條件,宗教組織和國家組織是截然分開的。
依據儒經,只有天子可以祭天,只有相應的官吏才可以祭祀名山大川等神靈,此外依照行業,可祭祀自己的圣人。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所以受到儒者的祭祀。由于國家獨尊儒術,所以孔子也享受國家系統中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祭祀。
一切人都必須祭祀自己的祖宗。天子的祖宗最尊貴,在祭天時陪同上帝享受祭祀。
儒者為這些神靈規定了祭祀的日期和禮儀制度。儒者重禮,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禮有五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禮。儒教要求祭祀神靈必須按制度進行。祭祀的次數不能太多,太多了煩擾神靈;也不能太少,太少會產生不敬。禮制之外的祭祀被稱為“淫祀”。
依照儒經和儒者的解釋,所有的人以及生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天地是所有人的父母,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但天子是天的“宗子”,即嫡傳正宗。天為自己的子女或說是百姓們任命了君和師,其目的,是讓君和師輔助上帝,治理好上帝的子民們。所以,儒學把研究治國之道,作為上帝賦予的使命。
君,即君主,也就是皇帝、天子;師,就是協助天子的王公大臣們,由于國家獨尊儒術,大臣多由儒者擔任,所以師的職務,實際上就由儒者承當,儒者的領袖孔子,被稱為“至圣先師”。
儒學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道德教化為主,刑罰只是協助手段,最重要的道德律條是“三綱五常”,或者說是忠孝仁義,等等。儒者認為,三綱五常之道本像在天,它是天意,照此去作,就會獲得天的庇佑。
刑罰也是必要的。國家的法律以儒學為指導思想。最大的罪有十條,稱“十惡”。十惡之中,有不忠、不孝,也有損害皇家宗廟、墳墓及盜竊祭祀物品等瀆神罪,這是政教一體國家法律的特點。
為了實行“三綱五常”之道,儒者們廣泛探討了這個治國之道是否可行的問題。儒者們認為,這“三綱五常”之道,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東西,所以,國家不僅有以“三綱五常”之道教化百姓的必要,百姓也有接受“三綱五常”之道的可能,這樣,為了治國教化,儒者們廣泛探討了人的本性問題,并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后來,認為人性本善的意見得到了普遍接受。儒學要求,人,特別是儒者,應把保持這固有的善性作為自己學習和修養的目標,要時時刻刻保持尊敬的心情,好像面對著上帝,好像上帝就在自己身旁。朱熹還作了《敬齋箴》,把這種學習和修養的指導思想變為行動的規條。
那么,人性從哪里來的?善惡的根據是什么?儒者們因此廣泛探討了人及天地萬物的來源問題,以及天地萬物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天地萬物開始于元氣,元氣分化為陰陽,陰陽又分化為五行,因此產生了天地,產生了萬物。萬物之中,人最靈,也最尊貴,因為人得了陰陽五行的秀氣,這秀氣,或說是至清無礙的元氣或太虛之氣,有至善無惡的天理,這是人性的根源。人性,就是這天理,所以本善無惡,這至善無惡的本性是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但是,當氣凝聚而成形質,就有了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帶來了惡,就像清澈透明的水結冰以后就不再透明一樣,由這個氣質之性產生了欲望,是惡的根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修養,就是去掉欲望,恢復本性,本性就是天理,所以叫存天理,滅人欲。
儒者們為了治國而研究人性,為了說明人性而研究天地萬物,當人們只看到儒學的這一部分時,覺得儒學好像只是純粹世俗的學問,純粹世俗的哲學,這是由于他們忽略了儒學和國家祭祀的神靈的關系,忘記了儒學曾明確表示的,是為了輔佐上帝治理民眾才研究各種問題的。
在探討世俗問題的同時,儒學還探討了專門的神學問題,比如,有關上帝的種種問題,即上帝觀,西方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中國古代也進行過熱烈的討論。
關于上帝的名稱,儒者們各據儒經,或稱皇天上帝,或稱皇皇后帝,或稱天立大帝,后才定名為昊天上帝。關于上帝的形象,最初是神人同形,甚至認為就是上到天上的人間君主。后來鄭玄認為是天上的北極星,唐宋以后的儒者,把“昊天”解釋為“元氣浩大”,雖無人形卻有人格,可以賞善罰惡。祭祀中,為什么儒經中有時稱天有時稱上帝?朱熹說,天設壇而祭,稱為天;蓋屋而祭,稱做上帝。朱熹的解釋后來成了儒教禮制改革的根據。
儒經規定,天子祭天,諸侯祭境內山川,其他人基本上只能祭自己祖先。為什么是這樣規定?儒學說,那是因為只有同類的氣才會發生感應。有人問朱熹,地方官代替古時諸侯,祭境內山川,他們的氣類和山川之神是否能發生感應?朱熹說,既然規定他們能主祭這些神靈,自然能互相感應,儒者祭孔,道理也是一樣。這種近乎強詞奪理式的解釋,乃是一切宗教都有的、不得已的事情。
儒學特別是唐宋以后的儒學,否認和人同形的鬼神,但并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他們說,子孫祭祖,能和祖先的氣息發生感通,虔誠的子孫甚至能和已逝的高、遠祖的氣息發生感應。
儒者追求的目標,生前,是協助君主教化和管理百姓,行堯舜之道,使天下太平,死后,是成賢成圣,被放入孔廟,陪同孔子享受祭祀。到孔廟陪同孔子享受條祀的制度,創立于唐代,第一批入選的儒者有顏回、孟軻,也有董仲舒、王弼,宋代的王安石、朱熹等,都曾享受到這種最高的待遇。從宋代開始,儒者們還到處建先賢祠,類似佛教的羅漢堂。其中供奉自己崇拜的儒者,自己死后也可能會受別人供奉。
清朝末年,康有為在鼓吹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鼓吹宗教改革,企圖以基督教為模樣,使人人都可以祭天、祭孔,并建議全國到處修建孔廟,廢除一切淫祀神祠。康有為鼓吹的政治變革失敗了,他鼓吹的宗教改革也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