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七律·長征》這首詩,我的感悟很多。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長征勝利結束。以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詩。該詩主要講述了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艱難困苦看作是很平常的事。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愉快,個個笑逐顏開。
讀完這首詩我感受到了紅軍不怕困難,把對于我們來說很艱難的事,看成平平常常的一件事。紅軍戰士的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在詩中,我領略了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革命主義氣概,更體會到了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用“長征”精神去學習、生活,長大后為建設祖國貢獻出力量。
大家說說看
陳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孔媛媛同學所寫的這篇《讀〈七律·長征〉有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優點可以談,缺點也可以談,希望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曹鈺浩:這篇讀后感層次安排上整體合理。前一部分寫這首詩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談自己的感受。文章的結尾還聯系到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張天冉:文中“人人心情愉快,個個笑逐顏開”寫得很好,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又充分體現了紅軍歷盡千辛萬苦翻越岷山后的喜悅心情。
趙彬羽:“1935年10月”后的“逗號”應改成“句號”;“以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詩篇”可以改成“毛澤東以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詩”。
趙云霞:第三段的第一句與第二段“該詩……”句意重復,語句接近,在表達上最好能有所變化??梢愿淖鳌拔易x完這首詩,感受到了紅軍藐視一切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樣,也與后邊的“這種精神”會銜接得更好。
曹鈺浩:雖然層次合理思路清晰,但結構不大合適。作者談自己感受的篇幅太少。
陳老師:我也覺得是這樣。那怎樣改呢?
張天冉:應該寫出“長征”精神主要是什么,再結合實際,說說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用“長征”精神來激勵自己。
付 政:“深深地震撼了我”后邊加上“鼓勵了我,激勵了我,給了我動力”。
李文豪:在“我們要用‘長征精神’去學習、生活”一句后加上“以‘長征精神’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陳老師:看得出,大家都是用心在思考,談得都很有見解。整體來看,對優點談的少些,缺點談的稍多一些,這沒有什么不妥。畢竟找到了缺點和不足,才更有利于改進嘛。但我們也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善于去挖掘,善于去發現,就會領略到更多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