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閱讀一篇優美的文章以后,心中有很多的感想。但是要寫出來的話,又感到無從下手。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寫好讀后感呢?
一、熟讀文章,了解中心。讀后感,顧名思義,應該是在熟讀文章以后,所生發的感想。對文章的理解越深,文章的中心就把握越準,抒發的感想也就越能打動人。如在閱讀《夏洛的網》這篇文章時,我們除了知道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外,還要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借寫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之間發生的故事來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才能找到抒發感想的切入點,寫出好的讀后感來。
二、邊敘邊議,抒發真情。寫讀后感,需要我們先對文章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然后再抒發自己的感想。概括時,盡量簡潔,把較多的注意力放到抒發感想上。在敘述的時候,可以一邊引用文章內容,一邊寫出自己對此的感想;也可以先敘述內容,然后抒發感想。需要注意的是,抒發的感想、觀點要前后保持一致。如寫《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讀后感時,我們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觀點是表揚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善良,還是譴責王后的心狠手辣。確定好了以后,再去有目的地引用文章里的材料,采用合適的方法,寫出自己的感想。
三、緊扣實際,立意獨特。一篇文章,能夠走進讀者的心靈深處,那才是一篇真正好的文章,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就需要從自己個人的角度出發,聯系自己的實際,表達出我們自己對文章的感受。這些感受,可以是針對文中的某一個人、某一個場景,或者某一細節描寫……在表達觀點時,要防止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盡量觀點新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王老師是怎樣寫讀后感的。
讀《七律·長征》有感
□王海彬
讀了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這首詩,我深深地被詩中表現出來的雄渾氣勢和革命者戰天斗地、毫不畏懼的英雄氣概所折服。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前有敵人后有追兵,雪山、草地、衣服單薄、食物短缺、缺醫少藥,背負沉重的槍械,應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但是紅軍戰士都以頑強的毅力挺過來了,還樂觀地把這些困難視若“等閑”,這種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這首詩,不由得想到我們的生活。現在和平時期,人民生活富裕了,生活條件好了,可很多人,尤其孩子,變得異常脆弱。多數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父母對他們有求必應,導致這些孩子如溫室里的花朵,根本經受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稍微有點兒挫折就接受不了。網上說,廣西有個孩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秀,15歲時被保送到北京的一所大學。誰知到學校沒幾天就吃不消,因為媽媽不在身邊,他什么都不會做,加上從小一門心思學習,從不跟人交流,他在同學中成了另類。為了他能完成學業,媽媽特意大老遠地從廣西到北京,在學校附近租了個小房子,像在家里一樣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可他孤僻的性格,令同學們不敢跟他相處,明明是一句玩笑話,他不僅當真,還為此幾天不開心。有一次上體育課跑步時鞋帶開了,他居然不會系鞋帶,打電話喊媽媽過來給他系鞋帶,同學們驚訝的眼神和指指點點的議論,令他每天惶恐不安,最后只好退學回家。這個孩子缺的是什么?缺的是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難,勇敢頑強面對困難的毅力和精神。他的父母也有責任,他們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卻忽視了孩子心理的成長和能力的鍛煉。
讀了這首詩,我明白了,和平年代,需要有紅軍的精神,更需要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打造自己壯麗輝煌的人生,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