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全新的、復雜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要求檔案部門增強責任意識、法治意識、溝通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意識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檔案部門也通過建立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積極支持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全新的、復雜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要求檔案部門增強責任意識、法治意識、溝通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
一、責任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記憶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絢麗多彩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著炎黃子孫的文脈。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強勢文化、主流文化、商業化文化對弱勢文化、邊緣文化、原生態文化的侵蝕持續加劇,文化趨同化、工業化、標準化、單一化日益嚴重,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消亡。以戲曲為例,我國歷史上有戲曲394個,1949年統計的時候還有360個,1982年統計的時候下降到317個,2004年統計時發現只剩260個,短短的六十年損失了134種戲劇,占到總量的35%。因而,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緊迫使命。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傳承”,二是“記憶”。“傳承”主要是通過培養傳承人的方式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保護。“記憶”主要是通過文字、照片、音像、聲像、多媒體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存檔,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記憶”的直接成果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例如,1950年8月,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楊蔭瀏、曹安和專程到無錫采訪了民間樂人華彥鈞(瞎子阿炳),用鋼絲錄音機錄制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華彥鈞于當年12月逝世。現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錄音,記錄了20世紀這位民樂大師的絕響,成為極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可見,建立和管理檔案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方式之一。而記錄歷史、保存檔案、傳承文化是檔案部門的基本職責。
因此,檔案部門應樹立責任意識,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建立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時代使命和工作職責,更加積極主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
二、法治意識
依法治檔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基本手段。一方面,檔案部門要運用以《檔案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有關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依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屬于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是《檔案法》所規范的對象(第二條)。《檔案法》規定了各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義務(第三條),各單位應該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第十一條);賦予了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指導各單位檔案工作的職責(第六條),以及各級各類檔案館集中收集、保管檔案的職責(第八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對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做了明確要求:第七條第二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而檔案部門屬于“其他有關部門”。這些都是檔案部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履行職責的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檔案部門還應該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涉及許多組織、個人之間復雜的權責關系,涉及檔案所有權、知識產權和保密問題。例如,被國家確認并接受國家資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形成的檔案,歸國家所有還是傳承人個人所有?一些民間文藝作品(如民間故事)通常由所在地區居民集體創造,由此形成的檔案,其知識產權如何界定?許多民間手工藝都含有秘密的配方、工藝技術等,其檔案在開發利用時如何保密和解密?等等。因此,檔案部門應該加強與法律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界的合作,共同探討這些法律問題,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三、溝通意識
檔案工作的發展有賴于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涉及許多行業、領域和部門,尤其要求檔案部門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
一是要加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我國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包括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管部門、聯席會議牽頭單位)、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和文物局等九大部門。國家檔案局雖非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但要主動加強與聯席會議、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各成員單位的溝通與合作,以期獲得它們在財政、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業務工作的配合。
二是要加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體)的溝通與聯系。傳承人(群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形成者,因而也是檔案部門記錄的對象,是檔案收集和征集的對象。他們的配合與支持是我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關鍵。
三是要加強與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文化信息方面,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檔案館有著共同的使命;而且這些公共文化機構都保存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圖書資料,檔案館應與它們建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例如,創建于1972年加拿大文化遺產信息網絡(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是加拿大1300多個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合作共建的產物。
四是要加強與文藝界、學術界、新聞界、文化產業界以及廣大民眾的溝通與聯系。要讓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檔案館所收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歡迎他們前來查閱利用,鼓勵他們為檔案館做宣傳。
四、服務意識
開發利用檔案資源,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檔案部門應該切實克服“重藏輕用”的陋習,在大力收集征集、整理、保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基礎上,將主要的資源和精力放到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服務上。
一方面,要努力繼續做好檔案編研、檔案展覽等傳統的利用服務工作。例如,《浙江檔案》雜志社推出了“文化遺產”和“口述歷史”專欄,編纂了《傳人: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檔案集萃》(浙江攝影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浙江各地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廣州市檔案館與廣州日報聯合舉辦了“尋找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大型文化活動。
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網絡利用服務。例如,美國、英國、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的國家檔案館網站都專門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展廳”,以推動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南省檔案館在網上推出了“江永女書文化展”,濟南市檔案館推出了“商河秧歌”表演視頻。網絡利用服務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滿足當前民眾信息利用心理等優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利用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
五、創新意識
相對于傳統的文書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一是來源的廣泛性和保管的分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部門(文化部門、聯席會議其他成員單位)、傳統文化場所(如廟宇、祠堂、會館等)、研究教育機構、新聞出版機構、企業、民間組織、家庭、傳承人以及公民個人(如攝影愛好者)都會形成和保存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二是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許多表現形式。相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涵蓋眾多領域,內容相當豐富。從載體形式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除了文字材料之外,還包括大量的實物、圖片、錄音、錄像和多媒體記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這些特點,對傳統檔案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許多挑戰。例如,如何保證來源廣泛、保存分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完整齊全、統一管理?如何對內容豐富、載體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實體分類和信息分類?因此,檔案部門需要增強創新意識,大膽革新,構建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特點和要求的檔案管理模式和方法。
注釋:
①周和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民族共有精神[EB /OL].[2011-09-12].http://business.sohu.com/20091207/n268739029.shtml
②馮驥才委員:“每一分鐘就有一種民族文化死去”[EB/OL].[2011-09-12].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3/03/contenL_5509547.htm
③趙林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開發和利用[D].山東大學,2007:17-18
④彭毅.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保護[J].檔案與建設,2009(1):46-48
⑤Canada Heritage.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EB/OL].[2011-09-12].http://www.rcip-chin.gc.ca/in.dex-eng.jsp.
⑥廖靖文.100雙“廣州之手”揭曉[R/OL].[2011-09-12].http://www.gzdcn.org.cn/2010/0925/33477.html.
⑦Cherin Li Liew.Online cultural heritages exhibitions:asurve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features[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5,39(1):4.
⑧江永女書文化展[EB/OL].[2011-09-12].http/guan.hn-arehives.gov.cn/all_zhanlan/nvshu/nv_shouye.html
⑨商河秧歌[EB/OL].[2011-09-12].http://www.jndaxxw.gov.cn/spdb/200907/9d8dlfbO -254b -4127 -a34b -c5c42349le98.htm
本文為國家檔案局、北京市檔案局科技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建立與管理研究”(項目批準號:2009-R-02,2010-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