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將校史展覽工作與檔案工作結合起來,對以校史展覽為依托,提升師生員工檔案意識,拉動檔案資源建設;以校史展覽為依托,實現檔案與史志工作聯動;以校史展覽為依托,發揮校史展覽的育人作用,創造條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使檔案工作貼近中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等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主題詞:高校展覽館檔案職責職能
為總結辦學經驗,凝練學校精神,近年來,許多高校都以校慶、更名、評估、申博等重大事件為契機,建設了高水平的校史展覽館。未來幾年,建國初期成立的高校將陸續迎來60周年校慶,“60-甲子”,校史展覽館建設方興未艾。高校檔案機構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學校檔案的專門機構,是學校史料的存放中心,與校史展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部分高校校史展覽館就是由檔案部門牽頭建設和負責管理的,如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等。如何建設好、利用好校史館,把校史展覽工作與檔案工作結合起來,拓寬高校檔案工作領域,值得深入研究并付諸實踐。
1.以校史展覽為依托,提升師生員工檔案意識,拉動檔案資源建設,夯實高校檔案資源建設基礎。
毋庸置疑,校史展覽總是以高校檔案館藏為基礎的。當然,部分展品可能會是向教職工、校友和社會各界征集而來的。以豐富的檔案史料、圖片、圖表、音像、實物等館藏檔案為主,輔以各類征集品,通過加工整理,借助各種現代化展覽手段,呈現出了生動、鮮活的校史展覽。作為宣傳學校工作的有效載體,無論是領導視察、專家來訪、校友返校、新生入學等,校史館都是一處必看之地。校史館里的一張照片、一個實物、一段文字無不充分發揮了高校檔案記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匯集學校教學、科研的成果,沉淀著學校特定的學術傳統和校園文化的作用。從檔案工作角度來看,校史展覽是繁雜、枯燥、平實的檔案工作的“化蛹成蝶”,增加了檔案工作的顯示度,是一個檔案工作的展示平臺。要以校史展覽這個檔案工作展示新平臺讓師生了解檔案工作、宣傳檔案工作,讓師生員工知道檔案工作在做些什么,有事會想到檔案部門,有事來找檔案部門,幫助師生員工樹立“沒有平實的檔案工作就沒有美輪美奐的校史展覽、越是有價值的東西越應該歸檔保管、存檔管理的物品遠比放在自己手中可靠和安全”等基本的檔案意識,認識到檔案工作的重要性。
要以檔案意識的提升,帶動檔案資源建設,構筑大檔案觀念。離開了高校檔案館藏這個基礎,校史展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應當說,目前高校檔案資源建設還比較薄弱,部分高校甚至還沒有實現檔案的集中管理,檔案散存、散失情況嚴重;部分高校檔案部門你交什么我接收什么,對檔案資源系統、完整、有效失控,館藏所涵蓋的內容與校史展覽要求差距明顯;且高校檔案館藏多以紙質文件為主,館藏形式相對單一,對展覽而言,缺乏生動性;即便部分高校檔案館藏豐富,也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學校數十年、百年辦學過程中積累形成起來的,凝聚著幾代檔案人心血和汗水,功夫在平時。要通過校史展覽為契機,擴大檔案收集征集渠道,必要時可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廣泛征集學校檔案史料;也有一些校友會在參觀校史館后提供有價值的散存檔案線索,甚至主動捐贈自己保存的照片、實物、資料等;多途徑做好散存、散失檔案接收進館工作,盡可能做好散存、散失檔案的補救工作。要從貫徹教育部27號令精神和修訂《高等學校檔案工作規范>著手,把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中各種新情況寫進工作規范;把對當前和今后長遠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各類文件材料列入歸檔范圍,按要求做好歸檔工作。要突破單一紙質檔案的框架,更加注重聲像、實物、電子等載體檔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要按照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要求,實施檔案資源建設的“以人為本”戰略,樹立“人的檔案最重要、最具有價值”的新觀念、新認識,轉變重事輕人、重物輕人、重典型人物輕普通人物的傳統觀念和認識,重視所有涉及人的檔案的價值。加大對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相關的檔案的收集和征集力度,確保高校檔案資源重點突出。同時要更加注重普通人物和一般事件的檔案收集工作,要特別注意具有享用價值能夠激起共同回憶的一般物品的收集和歸檔工作,也就是“那張舊船票才能登上你的客船”,勾起師生、校友對母校情感的寄托和美好的回憶,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身份感和歸屬感。檔案資源建設這個基礎打牢了,以后的校史展覽自然就方便了、豐富了、有內涵了。
2.以校史展覽為依托,實現檔案與史志工作聯動。主動投身校史、地方志、年鑒等相關工作,積極做好檔案編研工作。
縱觀全國高校,設有校史研究專門工作機構一般為辦學歷史較長、辦學實力雄厚的國內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四川大學校史辦公室:設有校史工作機構的獨立建制更少,如四川大學校史辦公室與檔案館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重慶大學校史辦公室掛靠黨委宣傳部,副處級建制。不少“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也沒有專門的校史工作機構,如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更不用說一般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與之相反的是,國內多數普通高校已經建成校史展覽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已建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下轄校史博物館、董浩云航運博物館、船舶數字博物館等多個展覽館,亦以建成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部分高職高專學校也有自己的校史陳列室。
就校史展覽的管理權屬來看,除有校史工作機構直接管理校史展覽館外,檔案館管理校史展覽十分普遍且優勢明顯。如前文所述,校史展覽就是一個檔案工作展示平臺,可以認為校史展覽就是檔案業務拓展的一部分。其他部門如校長辦公室管理校史展覽的、黨委宣傳部管理校史展覽的也都需要檔案館提供支撐,沒有檔案館管理校史展覽館直接。另外,近年來,按照將職能相近、業務范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的“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檔案館是專門存史的,校史工作機構是專門編史和進行史料研究的,都是做歷史工作的,檔案館與校史工作機構歸并也是一種趨勢。如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與黨史、校史研究室開始合署辦公。
長期以來,高校檔案部門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存史,所做的檔案編研,“編”的成分重,“研”的成分輕。依托管理校史展覽館,應加大檔案編研工作力度,努力加強編史、治史的專業性,提高編史、治史的水平。檔案館可以圍繞校史展覽開展檔案編研。校史展覽是學校發展歷史的濃縮和精華,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對展覽中不能詳盡描述的細節、人物、事件等搜索相關資料,開展檔案編研,做進一步完善。如,多數校史展覽館的學?!皻v任領導”欄都只有正職的校領導照片,沒有副職領導照片甚至沒有副職領導的姓名,而副職校領導也是為學校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重要成員;不管正副職領導展覽都不會有太多的介紹。檔案館可以通過檔案編研進行補缺,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歷任領導留下了珍貴的影像和簡歷,豐富展覽的內容。按照“大歷史”的“大部制”改革方向,高校檔案部門應積極承擔學校史志工作任務,主動做好學校大事記、年鑒等基礎工作;按要求報送地方志、教育志等相關材料,配合做好方志工作;高水平完成學校校史的編寫任務,努力在舉辦校史專題展覽、拍攝校史紀錄片,編印反映學校輝煌的宣傳畫冊、出版校友傳記與回憶錄、開發校史文化產品等事件下功夫,深入挖掘學校歷史和精神,總結經驗、分析得失,使檔案編研走上學術化的發展之路。
3.以校史展覽為依托,充分發揮校史展覽的育人作用。創造條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使檔案工作貼近中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
大學最重要的是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的一種體現,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潛能。檔案工作是一項專業工作,經常是圍繞檔案說檔案。在檔案信息的寶貴價值未被開發利用之前,不容易被人們所認識,在實際工作中檔案工作經常被忽視甚至邊緣化。高校校史展覽館作為檔案工作的展示平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匯聚了學校大量可靠的歷史文字資料、音像和實物,以其物化直觀性的特殊優勢,忠實記錄和形象展示了高校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發揮了檔案的特有的文化價值。人們可以通過參觀校史展覽,了解一所高校不同時期的校園文化特征,從而進一步理解這所高校傳統的文化精神內核。高校檔案部門要充分發揮校史展覽的文化功能和育人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所作為。
要做好校史展覽的人員參觀組織工作,竭誠歡迎校內師生員工、廣大校友、社會各界參觀校史展覽,創造條件方便師生員工、校友、社會各界直接參觀校史展覽。按照“建立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要求,樹立“群眾至上”、“人民最大”的新觀念,關心、關注普通教職工、廣大學生、校友的展覽利用需求,像重視為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服務、為重點人物服務那樣,重視為普通教職工、廣大學生、校友服務,讓師生通過展覽,了解校史校情,光大學校精神;讓校友通過校史展覽回到精神家園。更加注重各級領導、重要嘉賓、社會各界的參觀活動,讓展覽進一步融入社會,讓他們走進學校、了解學校、支持學校。要積極做好高校校史展覽館本身的宣傳工作,通過新聞媒體、網站網頁、編印宣傳冊等方式,提升校史展覽館的知名度。要努力建設高質量網上展覽,讓利用者足不出戶也能進行參觀訪問。
要按照教育部27號令要求,創造條件開設學校檔案、校史校情相關課程,將校史作為一門課程引入課堂,并給予相應學分。課程與展覽相得益彰,可以對展覽參觀線路固定、參觀時間短進行彌補,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更有效傳承學校歷史、彰顯辦學成就、展示辦學特色、弘揚學校精神。課程形式可以公共課與講座相結合,可由熟悉學校校史校情的“老檔案”(長期從事檔案工作)、“老領導”(在學校工作時間很長的領導干部)、“老學?!?在學校生活學習時間很長的相關人員)來進行教學,主講與研討相結合,先課程再參觀,對校史校情既有理性的認識,又有感性認識,提高校史展覽育人的效果。探索把校史校情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的方式方法,把校史課納入黨校、團校學習內容。要充分發揮校史展覽中相關實物專題展的作用,把校史展覽作為學生認識實習的重要場所,組織學生進行認識學習。同時要積極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宣傳和學習校史,如開展以校史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校史文化宣傳周等;開展以校園軼事趣事征集、口述校史等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營造校史文化學習氛圍。
要抓好校史校情解說隊建設,將其納入學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進行管理,形成校史校情解說隊建設的長效機制。每學年培訓選拔一批新的校史解說員,以老帶新,順利完成解說員隊伍交替。通過培訓,使解說員熟悉展覽細節,較全面了解展覽圖片與文物涉及的校史知識與學科知識,加之修飾得體的外形、亮麗的嗓音,根據不同參觀者的關注點,聲情并茂、清晰扼要的講解,準確回答嘉賓的提問,可以使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更準確、更系統地了解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同時也通過解說活動,激發解說員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館的文化功能及其實現,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10月(中).
2.朱玉玲.論高校檔案館校史館一體化建設.中國檔案,2009年5期.
3.高永青,黃秋實.推進高校檔案工作的科學發展.機電兵船檔案,2011年2期.
4.曹青.論構建信息資源一體化與特色化的校史館.蘭臺世界,2009年10月(下).
5.翟紅.校史館建設之我見.北京檔案,2008年6期.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