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宣武區和西城區按照“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為中央機關服務”的方針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
1952年調查統計,原西城區危房占4.9%,破舊房屋占61%,關廂地區危房占15%,破舊房屋占71%。
從1952年起,居民住宅建設以“兵營式排子房”、“鄰里單位式住宅”、“單元式住宅”以及“人民公社大樓”的形式,在槐柏樹街、永安路、西便門、三里河、百萬莊、復興門外、阜成門外、月壇、車公莊、六鋪炕、牛街、廣安門、椿樹、天橋等地區建起居民小區。
百萬莊在解放前多為墳崗、曠地。1953年,第一、二、三機械工業部等單位先后在此建設住宅樓,由前蘇聯專家規劃設計,形成以三層樓房為主、布局規劃有致的居民區,并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順序命名10個居住小區。三里河地區,舊稱三里河村,多為農田、墳地。1953年,國家計委、財政部等單位在此興建小區。解放前,六鋪炕地區為菜田和荒地。上世紀50年代初,石油部、煤炭部等單位在此建起宿舍樓,形成小區。
上世紀50年代末,北京市各區興建了示范性質的新型居民大樓。1960年6月1日,在福綏境南口動工興建代表共產主義理想的“公社大樓”,翌年初竣工。當年住進人民公社大樓的住戶共有358戶。
(北京市西城區檔案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