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京味文化的專家,把北京市井文化劃分為“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其中大院文化主要指解放后遷入京城的部隊大院和機關大院,主要是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揚棄。
這里說說燕山石化工業大院的“大院文化”。
解放初期,北京市提出了建設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目標,并采用遷入、改建、新建等方法,建了大量的工廠。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形成了幾個著名的工業大院,上世紀50年代以北京798電子工業區為代表。到了60年代,隨著“備戰、備荒”的國內外形勢,北京開始了“小三線”建設。其中最大的工業大院是60年代開始建設、70年代形成的燕山石化。
燕山石化占地36平方公里,原為房山縣城關和周口店兩個公社的幾個自然村,其原住居民只有幾千人,基本處在靠天吃飯的自然經濟狀態。
最早的一批拓荒者來自1967年初春。除以葛立興、吳協剛、吳儀等組成的煉油廠籌建組成員以外,建設工人主要由北京市所屬的六建、一建、市政及北京供電局等單位組成。當時沒有公路,他們自周口店順著河床,進入墳山村腹地,開始進行通路、通水、通電和平整場地等工作。著名詩人北島在《七十年代》一書中記述了他在東方紅煉油廠北京六建三工地的照相、洗相片、寫小說的生活。當時六建三工地大院由以葦席籬笆房為主體的一批臨時建筑構成,位于現在的合成橡膠廠的丁基橡膠裝置區。后來,石油部所屬蘭州煉油廠安裝公司(后來的北化建和燕化公司)、撫順煉油廠建設工程公司及勝利煉油廠紅旗總隊進駐開始進行裝置安裝,這些建筑單位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形成了一個個成龍配套的工廠大院。
到1969年,從東北、西北等各地煉廠調入的工人、800多名解放軍置業軍人、各大專院校分配來的大學生及北京市各單位調來的職工、北京市各中學分配來的學生陸續到位,幾萬職工家屬迅速聚集在墳山村一線。后來又逐漸成立了向陽、勝利、東風、曙光、機修等各個工廠大院,直到1970年7月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成立,形成了北京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大院。
工業大院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是沿襲了蘇聯的建設模式。中國在大慶油田的發展建設上,以會戰的形式把大院文化發展到了極致。東方紅煉油廠的建設者來自五湖四海,工人們都有滿腔政治熱情和豪邁的風尚,是一個最“講政治”的群體,其表現是以國家和企業發展的大局為重。雖然“先生產、后生活”,大院的生活設施因陋就簡,簡易房、泥巴棚、大通鋪、露天大食堂,但工人們政治覺悟高,他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建設著自己的企業,建設夜以繼日,生產熱火朝天,工人們勤勞奉獻。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每天的生活充滿激情。
但來自建設單位、生產單位和部隊等不同的行業文化,來自東北、西北、京城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相遇,必然會產生猛烈碰撞。這種碰撞既有思想的,也有語言的,甚至還有肢體的。斗爭文化的熏陶,物質生活的貧乏、業余文化的枯燥,使屬于同一大院,或者不同大院的年輕人可以一呼百應,嘯聚一群,一張張相互熟悉的、陌生的、青澀的臉龐,沒有任何原因就可以在一起瘋狂的玩耍和打斗,進而不斷了解、熟悉,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的群體,成為中國石化發展歷史上一個響當當的工業大院。
燕山石化工業大院與大慶、一汽等工業大院一樣,為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且不說從企業的建設規模、產品產量、自有技術、企業效益、企業發展經驗和對國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單說從70年代至今天,從燕山石化走出了以吳儀副總理為首的近30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以曹湘洪院士為首的全國著名的石化技術專家、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義教授為首的著名社會科學界名流和以電影導演馮小寧為首的文藝界著名人士,這就足以令燕山石化人引以為豪。
工業大院是個小社會,工廠領導管理著工廠社區的方方面面,燕山石化下屬幾十個單位都有家屬大院,文教衛生樣樣配套齊全。廠辦有房管所、修繕隊、綠化班、清掃工等生活管理系統;有幼兒園、小學校、中學校、有技工學校、有七二一職工大學配套教育體系;有衛生所、醫院、計劃生育辦等衛生服務部門;有電影放映隊、文藝宣傳隊、文化中心等政治教育娛樂單位;同時還擁有工會等群眾組織一條龍的福利保障機制。石化總廠最早甚至還負責商業、金融、公安等項政府和社會職能,至上世紀90年代,燕山石化保衛處長仍然兼任燕山區公安局局長。
工業大院人具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職工和家屬們會很自豪地把單位作為自己驕傲的資本或依靠,什么事找組織都可以解決,像找對象、要房子、分家具、孩子入托升學等。人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到處民風淳厚,鄰里和睦。道路有人修,屋漏有人補,孤寡有人管,病殘有人助。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溫情的天地里,大家臉上常洋溢著真誠的笑容,有了困難會有很多援助之手向你伸來。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許多在新中國工業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工業大院逐漸消逝了、破敗了,而燕山石化卻保持著40多年的長盛不衰。其原因是燕山石化企業精神中有一種舍我其誰的共和國主人翁的定位,有敢為天下先、爭創世界一流、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豪邁氣概。40多年來,燕山石化不斷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自上世紀60年代建廠至80年代,從最初的解決化纖原料,逐漸進行了燃料型煉廠——燃料潤滑油型煉廠——綜合利用樣板廠——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以塑料為中心的、配套發展的現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基地等六次調整,努力保持國內領先地位。90年代,燕山石化又提出了把燕化辦成技術一流、管理一流、競爭力最強的企業的目標。21世紀,燕山石化人提出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本質安全型”的現代化石油化工企業的目標。正是在高目標的引領下,燕山石化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雖然燕山石化工業大院的社會職能已逐漸剝離,企業也越來越融入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洪流,但是燕山石化工業大院仍然在延續著上世紀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精神和優良品性,勇于追求,無私奉獻,沿續著中國工業大院昨日的輝煌。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辦公廳檔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