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1882-1948)祖籍安徽巢縣,生于河北青縣,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第十一師師長,陜西、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長等職。1936年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他多次進行反對蔣介石的活動,積極主張抗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與共產黨合作,反蔣抗日。1948年7月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在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紀念馮玉祥誕辰100周年時,滿懷深情地說:“馮將軍是很值得我們紀念的人物。他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為國家和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導言
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優待清室的八項條款,使清遜帝溥儀仍留居故宮,沿用宣統年號,享受皇帝的生活。民初溥儀大婚,各地遺老及士民均奉賀禮,曾為大清國重臣的徐世昌賀禮2萬元為最多,張勛、張作霖、曹錕等都有重禮,大總統黎元洪則特別從關稅內撥出10萬元,8萬為清室優待費,2萬為代表民國的賀禮。各地遺老到京祝賀者極多,而奉賀禮最多的一省,卻是始倡革命的廣東。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后,北京一些清末遺老和保皇黨人乘機活動,復辟清帝之謠言紛起。為此,馮玉祥采取果斷措施把溥儀驅出故宮。11月4日,攝政內閣會議議決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專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權利;每年補助清室家用50萬元,清室即日遷出宮禁,自由擇居,民國政府仍負保護之責;清室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衛兵妥為保護;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產則歸國民政府所有。1924年11月5日,京畿警備總司令鹿鐘麟向清室宣布了以上條件,并限令溥儀即日出宮。是日下午,溥儀及其妻妾,少數太監、宮女隨其移居什剎海溥儀父親醇親王載灃的故居醇王府,后又移居天津日租界的張園。
北京政變的過程
1924年9月15日,奉軍趁江浙戰爭相持之機,集結主力,分別向熱河和山海關方面出動。同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馮玉祥乘吳佩孚在長城山海關一線與奉軍激戰之時,率部從古北口、密云前線秘密回師北京,在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配合下,于10月23日晨占領北京城,囚禁了曹錕,發動北京政變。同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聯名通電主和,同時要求曹錕下令停戰,免去吳佩孚所兼各職。吳佩孚主力在前線瓦解,逃往長江一帶。
10月25日,馮玉祥在北苑召開軍事政治會議,出席者有胡景翼、孫岳、王承斌、黃郛、賈德耀等人。會上首先討論了改革政治的問題,一致認為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革命運動是當前中國唯一的出路,只有實行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才能徹底消滅軍閥統治,改變中國的政治面貌。決議電請孫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大計,以打開更新的局面。但孫中山北上需要一定的時間,為應付當前的混亂局面,應先請段祺瑞出面維持。馮玉祥等當時計劃應由孫中山主政,由段祺瑞主軍,在會議的第二天,馮、胡、孫等聯名電請段祺瑞出任國民軍大元帥。
孫中山接受邀請,于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宣布對內要打倒軍閥,對外要推倒軍閥賴以生存的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表示接受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對時局主張》中提出的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
受革命思想影響
馮玉祥在埋頭練兵的時候,也同時注意了與各方面的聯絡。1923年孫、張、盧三角同盟形成,孫中山派人將聯合張作霖、盧永祥的情況告知馮玉祥,并促他早日發動倒直行動。這年12月,馮玉祥派人到廣州向孫中山致意,他說:“目前直系兵力數倍于我,如冒險盲動,必遭失敗,待時機到來,我一定有所舉動,請將此意轉達孫中山先生。”
1924年,馮玉祥已感到自己缺乏政治上的人才,而一旦推倒曹、吳,勢必要有一班懂得政治的人來收拾這個大局。這時,北京政府教育長黃郛與馮玉祥過從甚密,馮就對他說:“不久將有大事發生,屆時將請孫中山先生北來主持一切,并且一定請你大力贊助。”黃郛說:“只要你有辦法,我一定跟著你干!”
自1920年起,孫中山、馮玉祥開始書信聯系,孫贈送手寫稿《建國大綱》給馮,馮在自傳中也多次提到此事。馮玉祥與岳西峰商談北京政變時說,“將來我們若果成功,必須迎請中山先生北來,主持一切。他是中國唯一的革命領袖,我們應當竭誠擁護。否則我們就是爭權奪利,不是真正的革命?!?馮玉祥自傳·我的生活[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北京政變前,馮玉祥與孫中山接洽的事實是,“1924年10月22日,黃郛……與馮共商政府過渡辦法,決定由黃負責組織攝政內閣,并對迎請孫中山北上問題進行籌劃?!?中華民國大事記(第二冊)[M])“10月25日,馮玉祥、胡景冀、孫岳在北苑召開軍事政治會議……馮主張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中華民國大事記(第二冊)[M])
關于政變原因,馮玉祥說,“現今曹、吳專政,國亂民愁,余本早下決定為國除害。”(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馮玉祥日記(第一冊))到1924年10月23日發表的《灤平班師聯名通電》中說,“……乃者東南釁興,延及東北,動全國之兵,枯萬民之骨,究之因何而戰,為誰而戰,主其事者,恐亦無從作答。本年水旱各災,饑荒遍地,正救死之不暇,競耀武子域中,吾民何辜,罹此茶毒,天災人禍,并作一時。”(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二冊補編))
馮玉祥將軍的民主傾向,受到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的關注。李大釗派人到馮玉祥的國民軍中工作,并親自對馮做工作。經李大釗和徐謙的介紹,馮玉祥結識了蘇聯駐華大使,決定為實現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請蘇聯政府派人幫助訓練軍隊。1925年10月,蘇聯顧問到達張家口,馮玉祥派他們去訓練軍隊,他自己也聽蘇聯政治顧問給他講政治課,并任命共產黨員劉伯堅做他的政治部部長。
與吳佩孚利益不和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以援助直系擊敗奉軍而得任河南督軍。在發表馮為河南督軍的同時,吳佩孚并發表寶德全為河南軍務幫辦。寶德全在馮玉祥赴前線作戰時,寶曾通電對馮大加攻擊,并在鄭州以北襲擊馮軍后路,形勢危急,幸胡景翼部由陜西開到增援,才將他擊退。吳佩孚知道寶與馮有仇,他推薦寶為河南幫辦,用意就在對馮進行牽制。沒有料到,馮玉祥到達開封,就將寶德全槍決。等吳佩孚來電誥問時,馮玉祥回電說并未與寶見面,說寶德全是被亂軍打死的。
吳佩孚作為直系實際領導,首先需要部隊忠于自己。馮玉祥性格剛毅,不易受吳佩孚控制,又由于馮勢力擴大,對吳造成威脅。馮在河南期間,吳佩孚命馮玉祥籌款80萬,并在以后每月撥劃20萬,從養兵角度限制馮軍隊的發展。之后,他以明升暗降方式,把馮調到北京,任命他為陸軍檢閱使。在馮軍隊無法實現自給的情況下,吳還克扣馮的軍餉,使情況更加惡化。馮軍隊陷入困難,隨時導致軍事實力瓦解。吳佩孚統一過程需要更多控制馮玉祥及其軍隊,而馮玉祥并不愿被其完全控制,這導致吳用財政鉗制馮。一旦吳佩孚統一大業成功,他就會鏟除直系內不服從他的勢力。馮玉祥和軍隊受到威脅,他需要反擊??蓡渭円揽孔约?,又不足以取勝,因此,他需要尋找盟友,等待時機。在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段祺瑞聯合馮玉祥,占據了天時、人和,馮玉祥給吳佩孚一個漂亮的還擊。
北京政變的意義
首先,北京政變完成了辛亥革命“趕走皇帝”的未了任務,鏟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政變后,馮玉祥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廢除帝號,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溥儀出宮。隨即對故宮歷代文物進行清點、保管,不僅連根鏟除了封建帝制,而且對于清除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意識和保護歷史珍貴文物也有重要意義。
其次,造成了有利于革命的客觀形勢。北京政變導致曹錕、吳佩孚政權的垮臺,直系在北方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吳佩孚主力被殲,只率2000多人南逃,其“武力統一”的圖謀化為泡影。盡管政變后政權落到段祺瑞手中,但馮玉祥建立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在北京及其外圍駐有重兵,使段祺瑞政府不僅難以鞏固政權,而且不能有所作為。這種形勢不僅有利于北方革命的發展,也有利于南方革命勢力的鞏固。
第三,北京政變客觀上促進了民族、民權運動的興起,為爭取國民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共產黨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但由于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勢力較強,又高喊“武力統一”,使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不得實現。北京政變以后,直系政權垮臺,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共商國事。中共再次號召在全國范圍內發起召集“國民會議”運動,支持孫中山北上。孫中山行前發表《北上宣言》,沿途廣為宣傳,使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群眾性運動蓬勃展開。
第四,北京政變不僅有利于北方革命形勢的高漲,并對以后的工人運動和北伐爭起了積極作用。北京政變后,馮玉祥改組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軍,從軍閥中分化出來的國民軍,紀律較嚴,政治上傾向革命。他們在北京有時以“維護秩序”為名,保護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中國共產黨還通過馮玉祥和國民黨的關系,營救“二七”以來被捕入獄的工會領袖,恢復失業工人的工作,恢復鐵路工會。所有這些為工人運動由“二七”慘案以來的低潮走向以“五卅運動”為標志的高潮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在北伐戰爭中,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平定陜西,南下河南,在戰略上策應了北伐。
參考文獻:
1.費正清.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馮玉祥的一生[M]
3.中華民國大事記(第二冊).中國文史出版社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馮玉祥日記(第一冊)
5.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二冊補編)
6.馮玉祥自傳·我的生活[M]
7.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