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已逐步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闡述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相關理論,找出我國企業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一、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理論
1.社會責任信息的涵義。關于社會責任信息的涵義到目前各國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標準。我國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起步較晚,因此筆者以國外對其相關定義作為參考標準。法國政府在2001年頒布的諾威爾經濟管制條例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包括勞工、健康與安全、環境、社團權力、人權、社區參與等信息;美國全國會計師協會在1974年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所界定的內容,即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領域包括社區參與、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環境、產品與服務等四大類。雖然兩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內容有所差異,但基本都包括環境、能源、雇員、社區和顧客五大類。社會責任信息要求企業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
2.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原則。(1)客觀性。所披露的信息必須是客觀、實事求是地描述情況,不能夸大其辭,也不能報喜不報憂。不得不披露的負面信息一般都是真實可靠的,而企業所獲得的榮譽、溢美的外交辭令并不能增加信息的價值。(2)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應盡可能完整,以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報告機構應當在報告所聲明的界限、范圍和時間框架內,對利益相關者重點關注的所有信息進行詳細會計處理和披露。(3)相關性。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要與利益相關者的決策相關,即有助于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一份有效的社會責任報告并不是容量越大越好,信息的重要性通過對信息運用者即利益相關者是否有價值來體現,要有助于利益相關者預測未來。(4)可比性。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必須是可比的或一致的,即同一企業不同期間或不同企業間信息披露所采用模式和方法應盡可能一致。對于同一企業,披露信息的方法和內容要保持連貫性,不應時常更改;對于不同企業,要盡可能按照公認或流行的標準來披露。(5)時效性。披露的信息應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到達使用者手中,確保最大程度地做到可理解性和應用性,使利益相關者有效地將信息融入決策過程。(6)可審計性。所披露的信息即報告的數據和信息的記錄、匯編、分析和披露,應當采用內部審計師或外部認證人能夠檢驗其可靠性的方式。
3.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類型。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相對強制性信息披露而言的,是指在強制性披露的規則要求之外,公司管理層自主提供的關于公司財務和公司發展的其他方面相關信息。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主旋律,這一制度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和提高證券市場有效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現有法規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強制性信息內容主要包括公司概況及主營業務、基本財務信息、重大關聯交易信息、審計意見、股東及董事人員信息。可見,目前我國沒有在政策層面上出臺相應的法規要求公司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強制性披露,企業并無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義務,可以說,社會責任信息制度在我國尚未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不等于信息披露的隨意性。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的關鍵區別在于披露是否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而不在于披露的形式與內容。值得強調的是,自愿性披露與強制性披露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自愿披露信息同樣可能是由強制披露所誘致或者是對強制披露的必要補充。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
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與實踐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以非會計基礎型披露為主。所謂會計基礎型,是指用會計特有的術語、方法、程序等來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對于定量的財務信息一般采用會計基礎型,信息更多采用貨幣化形式。而非會計基礎型則表現為以文字描述為主,較多采用非貨幣化信息。我國信息披露的會計基礎型的披露涉及面很窄,非會計基礎型的披露目前采用的較多。在披露的內容上,既不規范又不完整。可見,企業大多用大篇幅的文字說明來闡述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而用貨幣計量的數據較少,單純的進行文字描述,而沒有任何佐證數據。(2)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夠全面。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披露基本沒有相關的立法予以規定。《公司法》、《證券法》中涉及信息披露的規定主要是針對(擬)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很少涉及非財務信息,即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雖然上述規范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都有所提及,但披露哪些內容,披露到何種程度,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在缺乏強制的、具體的規范和指導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的道德風險行為,實踐中很少有企業將與自己相關的社會責任內容進行全面披露,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方面存在策略性選擇,為了自己的形象而提供有利的信息卻遺漏不利信息,大量的正面信息也有可能掩蓋負面信息。最后,避重就輕、避實就虛的披露內容可能使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成為一種文字游戲,使其信息含量大大降低。(3)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自覺意識不強。由于企業會計披露要考慮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往往不愿單獨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披露,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范圍要比傳統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范圍要大得多,更希望利用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作為披露工具。目前,我國企業缺乏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獨立報告的意識,很少有企業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事項納入常規的財務會計事項進行核算,是我國目前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的普遍現象,社會責任信息零星地散布在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中,信息使用者只能在企業提供的龐雜的會計信息中“大海撈針”式地篩選所需的社會責任信息。這顯然不利于進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4)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式不規范。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很少以單獨的項目在獨立的報告中反映,而主要采用董事會報告和財務報表附注的形式,并且存在不固定性,與有關社會責任的處理也只是做財務上的處理。例如將社會責任無形資產列入無形資產項目,把因社會責任繳納的罰款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這種做法使得企業雖然承擔了社會責任,但相關信息卻沒有表現出來,人們很難了解和評估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對策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指標體系要實施需要相關披露機制的保障作用,尤其在我國,信息披露機制仍不完善,需要國家、民間組織、企業、理論界人士等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建立完善的披露機制。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應從維護社會利益和保護社會運轉的需要出發,以社會公眾利益為代表的身份和以法律的形式,根據企業經營環境的動態變化,及時完善一整套涉及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職工勞動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及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以規范企業行為,使履行社會責任不再是企業的自發行為。如我國深圳市制定的《深圳市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準則》,作為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依托和工具,引導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實施DHSASl8000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推動企業實施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鼓勵企業實施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進行自愿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從法律的高度對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行強制約束。(2)建立社會責任信息核算體系和披露機制。制定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準則和制度,聚集財政、會計和企業界的有關人士參與研究并提出綱要,由財政部頒布并組織實施,盡可能地規定出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具體內容,并研究計算方法等,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企業必須提供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并對企業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進行必要的處罰,促使企業變被動履行社會責任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行為進行調節后使之以良好的形象進入市場,進而促使整個市場機制健康地運轉。社會責任準則對企業應揭示的社會責任基本內容、計量方法和對外報送形式作出有關規定,逐漸使企業自覺地遵法守法、自覺地向社會披露有關社會責任信息。(3)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促進社會責任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推廣應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必然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徹底根除我國企業在傳統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種種弊端,使我國企業在成為真正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真正具有自主決策權力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環境等履行應盡的義務,促進企業建立社會責任監督機制,以社會責任規范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4)全社會要形成完善的社會監督機制。我國企業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和關注。只有充分發揮輿論媒介、環保組織、工會等社會群眾團體的作用,才能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以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使企業將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尤其是,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公允性進行嚴格的評價,既能免除企業自我吹噓的嫌疑,增進公眾信任,也能促進企業改進社會責任信息采集、處理和披露質量。(5)加強后續教育,提高實施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技術水平。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必須通過會計的具體活動來實現,它同會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有社會責任感,還要具備運用新工具對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的能力。石油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和能力,以促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我國的發展。(6)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獎懲機制包括政府部門應依法在政務公開中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彰和處罰內容的披露,建立相關信息定期通報制度;依托企業信用信息征信和評估制度及企業信用網,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公共平臺,要求企業信用信息中心向社會及時免費披露相關信息;鼓勵行業組織、社會團體、公用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機制;要求消費者組織應定期公布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企業的名單等內容。
通過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的宣傳和倡導,使得企業和消費者都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在全社會逐步興起履行社會責任的風氣,如證監會對社會責任評級高的公司實行融資優先,政府和其他機構在政府采購、貸款發放、稅收方面也可對這些公司實行優惠,而對那些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限制和懲罰。
參 考 文 獻
[1]李明輝.試論自愿性信息披露[J].財經論從.2001(4)
[2]沈洪濤,楊熠.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相關性研究[J].當代財經.2008(3)
[3]楊夢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0(10)
[4]王凱,黎友煥.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J].WTO經濟導刊.2007
注:作者簡介:陳報(1965~),河南新野人,大學本科,經濟學學士,職稱: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管理會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