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GDP指數穩步上升,廣大群眾已經由初始的解決溫飽到現今的注重生活質量、生活品質以及自身健康的轉變;但是目前社會上不斷涌現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卻又不斷的沖擊著民眾的心理底線,更是引發了群眾對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恐慌,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衛生;民生問題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經成為第一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已經高達6000億元,更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遞增。但是我國接連不斷發生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民眾共同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而我國政府也已經開始將其提升到國家公共安全問題的層面,并出臺了相關政策的同時加強了監管力度,可是收效甚微,造假、摻假等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日益突顯,這已經不只是簡單的體制問題、更是一種道德底線和面對金錢主義的淪陷。
一、導致我國食品衛生安全問題頻發的因素
(1)食品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不可否認,我國在食品衛生安全監管力度和體制較國外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問題較多,沒有建立起和國外發達國家一樣,針對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完整保障體系和有效的應急機制,從而給不良商販為降低生產成本、謀取不法利益提供了生長的溫床;而現有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內容的單薄,食品安全法律責任規定的不嚴、銜接不順、內容不全等問題,都使得我國對待該類嚴重危害消費者權益和自身健康的行為無法進行及時、有效、嚴厲的打擊,使得不良商販的犯罪成本遠遠低于其承受能力,最終導致不法商販無視、忽視該類違法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2)道德與誠信的缺失嚴重。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的民族,是一個以擁有誠信、道德、修養等優良品質和精神的民族。然而,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向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一些商販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為了增加銷售量、為了降低存儲成本等目的,濫用食品添加劑、防腐劑,更有用化工原料等有毒有害物質加工食品,這些人拋棄了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良品質,喪失了誠信的原則和做人的道德底線,對自己對他人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視若無睹。
(3)監管模式分階段管理,職責不清,執法不嚴。我國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便明確了食品監管分工:由衛生部牽頭建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負責食品安全監督;由農業部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由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疫總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和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由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幾大部門按照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實施分段管理,承擔不同環節的監督職責。雖然從結構上看,幾大部門分別從食品源頭到食品出售的各個環節實施監管,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分析,幾大部門各自為政,或多或少會出現職責的交叉和權利的真空地帶,幾大部門互相制約,監督、執法過程中礙于職權范疇,不能或不敢過界越權,從而無法發揮其真正的監管作用。而且,由于一些政府監管部門與商業機構關系緊密,也容易造成某些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出現地方保護主義或私下操作等違規事件發生。
(4)食品質量標準存在缺陷。我國的食品體系是由國家、行業、地方、企業標等四級標準構成,其標準總共將近三千項,雖然從數字上來看不可謂不多,但是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食品標準有相當一部分低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我國食品產業的行業標準一直延續計劃經濟時期的各部位制訂,這就難以避免標準政出多門、互相矛盾、交叉重復、指標不統一的現象;而標準的評估修訂沒有及時更新,有的標準還是十幾年前的,已經無法適用于現有的食品行業現狀。
(5)現有檢測技術的成本過高,效率過低。目前我國對于食品安全檢測是將食品樣品采集后送往專業機構,檢測人員通過專用檢測儀器、設備來檢測食品的物質含量是否存在衛生和安全問題。但是,我國食品加工業小到家庭作坊、大到有規模的正規企業,分布地域較大,且極為分散,專業檢測設備購買費用大,專業檢測人才不足,無法對食品生產的源頭進行及時、快速的抽檢,而現有的快速檢測手段又無法進行全面檢測。消費者購買到食品后由因個人檢測費用遠遠大于食品本身價值,使得消費者無法知曉所購食品是否衛生、安全,也使得消費者無法參與到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管體系中來。
二、改善目前我國現有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衛生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明確建立食品衛生安全保障體系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重要任務,我國應該將從整體上建立食品衛生安全的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建立完善的食品衛生安全保障體系就要從源頭上強化生產經營者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制訂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嚴格規范和管理現有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銷售,建議施行許可制度,使食品生產者只能按照相關部門制訂的法定目錄進行添加劑的購買和使用,凡是對不按照目錄添加,或進行過量添加,即使添加劑無毒無害,也要嚴厲禁止,對于行為嚴重的應吊銷生產許可證,并對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進行法律制裁;建立消費者權益救濟渠道,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同時,大幅提高懲罰性賠償標準。只有讓食品生產者意識到違法成本遠大于其承受能力時,才會真正緩解現有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發生。
(2)利用中華民族傳承的優良傳統文化資源。維持社會平穩安定不光要依靠法律的震懾和打擊,更需要道德對民眾行為的無形約束,只有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也是如此,光有法律、法規的外在力量只能治標。根本問題在于食品生產者的道德底線和誠信丟失,只有充分利用我國的精神文化資源,重新構建食品生產者的道德底線和職業操守,自覺、自愿遵守行為準則和職業道德,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發生。
(3)借鑒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模式。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模式上,必須逐漸趨向于同一的管理,只有化零為整才能更加高效的協調工作、分配任務、達到職權對等的目的。而意大利的監管模式就很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意大利自1997年成立食品檢查檢驗局,該局集中負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重點負責食品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的日常監督、抽樣檢查和案件查處工作。在意大利全國設立18個地區級直屬機構,共5000多名職員,是加聯邦最大的部委之一。其他相關部門則負責配合該局的職能。如衛生部負責對食品安全和營養標準進行制定,農業部負責做好農產品種植養殖標準和規范、場地環境等,從而起到輔助監管的作用。這種模式,結構簡單,職權清晰,在節省人員和費用的同時,卻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監管作用。
(4)國家有關機構應該與時俱進,對現有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制定出統一的標準體系。對我國的食品標準體系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和修正,從保障人體健康安全的角度出發,統一各類食品強制標準條款內容,消除現有標準相互相矛盾、交叉重復、指標不統一的現象,為檢驗檢測部門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依據,給食品加工行業提供明確要求,以適應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
(5)提高現有食品衛生安全檢測技術。加快提高我國現有的食品衛生安全檢測技術,最終目的是能研制出一種操作簡單、方便快捷、檢測全面、成本低廉的檢測手段,讓食品的衛生安全檢測可以為民所用,使消費者能夠起到監督、檢測、協助管理的作用,當真正調動起消費者這一龐大群體的力量時,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也將無處藏身。
總之,解決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工作,需要社會各級階層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9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Z].1995
[2]倪權.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優化研究[J].企業導報.2009(10)
[3]科技部.我國食品安全態勢調研報告[R].2003
[4]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食品安全法(草案)[Z].2008